1930年,江西泰和,一个13岁的小伙跟着红军走了,投奔在队伍里的舅舅,家里留下了一个刚结婚不到一年的15岁的媳妇。 易耀彩出生在泰和县苑前乡螺岗村。张凤娥在九岁那年被送到易家,作为童养媳与易耀彩形成了名义上的婚姻关系。这种在现代看来异常的婚姻安排,却是当时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1930年,易耀彩13岁,但他已被家庭和社会的动荡深深触动。他的父母都是积极参与革命的人物。反动派的返乡团突袭螺岗村,易宇爽夫妇因参与革命活动遭到残忍杀害。易耀彩和他的伙伴们当时正在外面侦查,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失去双亲的易耀彩,充满了对反动派的强烈仇恨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最终决定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投身于抗击反动派的斗争中。张凤娥虽未随易耀彩而去,但她始终坚守在易家,等待着他的归来。 张凤娥的生活自童年起便与易家紧密相连。尽管易耀彩未曾承认过这桩婚姻,张凤娥却始终视自己为易家的一员。泰和县的风俗背景使得她的存在与易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即使在易耀彩离开后,她依然坚守在那座充满回忆的老屋里。 1929年,易耀彩参与江西泰和县的农民运动,踏上了革命之路。成为共青团员的他,一步步深入红军的核心力量。1930年,家庭的变故让他彻底投身于革命,初担任江西万泰县独立特务连战士及班长,随后晋升为政治处青年干事,表现的卓越使得组织于1931年批准了他年仅15岁的入党申请。 1934年10月,长征的号角已然吹响。易耀彩与红军一同从江西瑞金、石城等地出发,踏上了逃亡之路。在长征途中,易耀彩经历了人生极限的考验,从草原到雪山,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据史料记载,红军从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易耀彩所在的红8军团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动。由于兵力的极度减少,红8军团最终被撤销,易耀彩随后归入了第5军团。尽管重组后的军团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易耀彩的坚持和韧性帮助他在这场战斗中存活了下来。他的体魄在长征途中一度崩溃,患上了疟疾,这种病状几乎让他命悬一线。幸运的是,得到了舅姥爷的救助和鼓励,他一次次地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 1944年,他已经成为了冀察军区的参谋长。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私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组织安排了一场相亲,易耀彩却意外地看中了另一位女同志范景阳,这场意外的相遇转变为了他们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 范景阳并非医学出身,而是一位专修舞蹈的文艺兵,后因战事需要转型成为医护人员。这种专业的转变不仅让她在部队中的角色更加多样,也为她和易耀彩的相遇创造了条件。两人的关系从组织安排的相亲开始,逐渐发展成了深厚的感情。尽管最初的婚姻是在战争的压力下匆忙完成的,他们最终成为了部队中的模范夫妻,共同经历了生活的甘苦与战争的洗礼。 1953年,易耀彩将军准备带着自己的妻子范景阳,回到他的故乡泰和县的螺岗村。这次回归对易耀彩极具意义,因为自从1930年离开以来,他与故土隔绝了整整23年。他的计划包括扫墓祭拜已故的父母以及探望久未见面的亲戚。 然而,当易耀彩夫妇真正踏入家门时,一个出乎意料的场景展现在他们面前。原来,张凤娥一直未曾离开,始终在等待着易耀彩的归来。当得知易耀彩已成为共和国的将军,并且即将回家时,张凤娥提前为易家打扫了老屋,还为易耀彩的父母坟墓除草。 张凤娥的默默付出与长久的等待,未能得到她期待中的回应。当她再次见到易耀彩时,她发现他已有了新的生活伴侣——范景阳。但她依旧执着地拒绝了易耀彩夫妇提出的“再嫁”建议。 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张凤娥的生活却没有太大的改善。由于她与易耀彩的婚姻从法律上来看并不被承认,她不能享受烈士遗属的相关待遇。易耀彩尽管已经成为一名将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他还是尽力提供了一些帮助。他将自己的烈士遗属补贴转给张凤娥,暂时解决了她的一些经济困难。 1953年9月,易耀彩被派往苏联的列宁格勒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五年后归国并担任海军潜艇学校的校长。在此期间,他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军事教育和培训中,深化了他的军事理论和实战技能。 1990年10月3日,易耀彩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3岁。根据他的遗愿,部分骨灰被撒在长期工作地点青岛市小青岛附近的海域,其余则运回江西泰和县的老家,埋葬在其母亲的墓旁。 1996年,张凤娥也走完了人生旅程。根据村里的习俗,村民们希望将她与易耀彩合葬。在征得范景阳的同意后,两人最终一同安息。
1930年,江西泰和,一个13岁的小伙跟着红军走了,投奔在队伍里的舅舅,家里留下
青史如烟啊
2025-04-15 10:43:28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