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济岷工程是四川省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旨在通过从大渡河引水补充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5 14:51:49

引大济岷工程是四川省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旨在通过从大渡河引水补充岷江流域水资源,解决成都平原经济区缺水问题,保障3600万人口用水安全,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下是该工程的关键信息梳理: 一、工程概况与最新进展 1. 核心目标 - 调水规模:设计年均引水量18.09亿立方米,其中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占比96%(17.43亿立方米),农业灌溉占比4%(0.66亿立方米)。 - 受益范围:覆盖成都、德阳、绵阳等8市43个县(市、区),新增灌面179万亩,改善灌面591万亩,相当于在成都平原再造 - 投资与工期:总投资约700亿元,计划建设周期8年,预计2033年建成通水。 2. 最新进展 - 前期审批:截至2025年3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征地范围调整、环境影响评价等前置要件全部完成,进入国家发改委审批冲刺阶段,力争2025年6月底前批复并开工。 - 技术突破:2025年1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完成超2000米水平定向钻孔施工,为深埋长隧洞勘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二、工程布局与技术挑战 1. 输水线路 - 总干线:从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库区取水,经133.7公里隧洞(占比96%)穿越二郎山断裂带等复杂地质区,至青龙岗分水枢纽。 - 南北干线:南干线(99.2公里)连接三坝水库至东风渠,北干线(68.1公里)连接李家岩水库至柏条河,形成“一横两纵”水网格局。 - 消能电站:利用327米自然落差建设3座电站,总装机68万千瓦,年发电量34亿度,实现“调水+发电”双重效益。 2. 技术创新 - 施工工艺:采用“硬岩盾构+TBM+钻爆法”组合工艺,在二郎山隧洞等区域应对岩爆、涌水等风险,同步实施微震监测与超前地质预报。 - 生态保护:输水线路70%以上采用隧洞形式穿越生态敏感区,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区域实施“洞内出渣、洞外零堆弃”方案,减少地表扰动。 三、征地范围与补偿政策 1. 调整后的征地范围 - 雅安市:涉及天全县、宝兴县、芦山县11个村(社区),包括天全县喇叭河镇紫石关村、宝兴县灵关镇磨刀村、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等。 - 其他区域:成都市、甘孜州共3市(州)11个县(市、区)36个乡镇(街道)112个村(社区)。 2. 补偿与安置 - 补偿标准:参照《四川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土地征收补偿不低于区片综合地价,房屋拆迁实行货币补偿或产权调换,过渡期安置费按人口发放。 - 生态补偿:建立岷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受水区(如成都)每年向调水区(如雅安)支付4亿元补偿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 - 争议与解决:部分区域存在补偿标准不透明、安置方案未细化等问题,建议被征地居民通过行政复议或法律途径维权。 四、生态与社会影响 1. 生态保护措施 - 水资源管理:优化泸定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2025年底前制定大渡河干流水电工程联合生态调度方案。 - 鱼类保护:与泸定水电站合建鱼类增殖放流站,年放流重口裂腹鱼、川陕哲罗鲑等10.855万尾,并拆除松林河一级、银丰水电站恢复鱼类栖息地。 - 陆生生态:对占用的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修复,施工区域种植本土树种形成生物廊道,敏感区采用电动汽车运输减少污染。 2. 社会经济效益 - 供水保障:工程建成后,岷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将从不足1000立方米提升至1500立方米,成都平原经济区供水缺口减少27亿立方米/年。 - 农业与产业:新增179万亩高标准农田可使“天府粮仓”年增产粮食15亿斤,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亿级产业集群。 - 就业带动:工程建设预计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后续运营维护将持续提供稳定就业机会。 五、公众参与与信息获取 1. 官方渠道 - 四川省水利厅:定期发布工程进展、征地补偿政策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雅安市水利局:提供本地征地补偿细则和安置方案咨询(0835-2223456)。 2. 监督与反馈 - 生态环境部已建立工程生态监测体系,公众可通过“12369”环保热线或生态环境部官网查询监测数据。 - 被征地居民可向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申请公开征地红线图及补偿标准()。 六、争议与挑战 1. 生态风险 - 大渡河泸定断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将增加6.56%,叠加其他调水工程可能影响流域生态平衡。 - 输水线路穿越12处自然保护地,需长期跟踪对大熊猫、川陕哲罗鲑等物种的影响。 2. 社会矛盾 - 部分地区存在补偿标准不统一、安置方案未落实等问题,需加强政策

0 阅读:52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