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

寻墨阁本人 2025-04-15 15:29:12

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一团,谁曾想,在这危急时刻,他却做出一惊人举动,而且还立了大功。 王德明,1925年出生,自少年时期便步入军旅生涯,到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的军事生涯注定不平凡,参与了包括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内的多场重要战役,以及解放上海的战斗。 在这些战斗中,王德明屡次身受重伤,留下了严重的身体后遗症。尽管体弱多病,但他的坚定信念和对使命的执着让他再次走上战场。 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组建参与抗美援朝,尽管组织最初因他的健康状况而犹豫是否让他参战,王德明却坚决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他被安排到担架队,成为一名担架员。 在这个角色中,他的任务是在战场上救援伤员,将他们安全送往后方的医疗点。王德明在工作中表现出极高的敬业精神,他常说“上级叫干啥就干啥,人民需要什么就干什么”,这成为他行动的准则。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二次战役中,王德明所在的营遭遇了极为激烈的战斗。他们负责执行阻击任务,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势,营里的伤亡惨重,几乎达到60%。 即便如此,王德明拖着残疾的身体,不顾严重的冻伤,与其他担架队员一同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奋力穿行。在这个过程中,王德明的脚因为长时间的寒冷和潮湿,发生了严重的冻伤,走路时痛苦无比,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任务。 在战斗中,随着伤亡人数的增加,其他担架队员纷纷伤亡或力竭,最终只剩下王德明一人还在战场上运作。他不仅成功救治了29名重伤员,还在炮火不断的情况下运送了34箱弹药,为整个营的战斗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持。 1951年第四次战役中,王德明所在的部队被部署在汉滩江南岸的一个战略高地。此地位于敌我双方的交锋线上,对于控制江面及周围地区至关重要。 当时,汉滩江的气温极低,河水冰冷刺骨,而敌军则在江两岸以及江心布置了重重防线,形成了强大的火力网,目的是为了阻断解放军的后勤补给线和通信联系。 面对如此困境,王德明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勇敢和决断力。他不仅负责向前线运送必需的弹药,保障部队的火力支持,而且在战斗间隙,他还多次冒险趟过寒冷的江水,从前线救回伤员。 在这四天时间里,他总共完成了18次穿越汉滩江的任务,期间表现出色,未曾发生任何意外事故,有效地维持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随着战斗的持续,本连的许多干部因伤离场,形势变得愈加严峻。在这关键时刻,王德明主动请缨,接替负伤的指挥官,带领战友们成功抵御了敌人的多次冲锋。 在他的带领下,部队不仅守住了重要的战略阵地,还在多次激烈的交火中给予敌军重大伤害,他个人直接击毙和重伤敌军30余名。 1951年4月,王德明荣升为副排长,他的部队在朝鲜战争中屡次立功,王德明本人也因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而备受赞誉。 朝鲜战争结束后,他随部队返回中国,驻扎在山东省烟台市。由于他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部队领导不仅提拔他为排长,还曾考虑让他在营部担任参谋职务。 然而,战争的阴影并未就此离开王德明。他在服役期间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战斗,不幸患上了神经性头痛的后遗症,这种疼痛时常困扰着他。 尽管部队上下对他有着极高的期望,并多次努力挽留他留在军中继续服役,王德明还是决定听从自己身体的警告。1956年,他最终决定退役,选择返回故乡山东省诸城市桃林镇历家官庄村,与妻子丁桂申一起过上平静的农耕生活。 在王德明的军事生涯中,1953年1月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授予他“记特等功一次”,并赋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这是对他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和牺牲的高度认可。 退役后,王德明没有选择城市生活,而是回到了乡间,投身于农业劳动。他和妻子一起耕种田地,逐渐适应了与战场截然不同的平和生活节奏。即便离开了军旅生涯,但他对国家的贡献和个人的牺牲在当地社区仍受到尊重。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