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建国者大多来自欧洲,文化、语言、宗教一脉相承。欧洲人甚至把美国当成 “第 16 个欧盟成员国”,这种认同感在决策中潜移默化。 冷战时期,欧洲是对抗苏联的前线,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砸下 124 亿美元(78.9% 是无偿赠款)帮西欧重建,表面是经济援助,实则是用金钱换控制权。 北约成立后,美国直接掌握欧洲军事指挥权,把欧洲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下不来。就算到了 21 世纪,美军在欧洲仍驻扎着 6.7 万人,司令部直接设在德国斯图加特,这种深度介入是亚洲从未有过的。 欧洲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美国全球霸权的根基。冷战时期,北约像铁桶一样围堵苏联;苏联解体后,美国又通过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空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更是在东欧部署了 2 万兵力。 相比之下,亚洲虽然有中国崛起的挑战,但美国在亚洲的盟友体系分散(日韩、东南亚),缺乏像北约这样紧密的军事同盟。 即便近年来推出 “印太战略”,美国仍强调 “欧洲优先”,因为欧洲的动荡(比如俄乌冲突)可能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安全,而亚洲的问题更多是经济竞争。 不过,这种 “欧洲优先” 的策略正在松动。随着中国崛起和印太战略推进,美国开始调整资源分配。比如,特朗普政府计划从东欧撤回 1 万兵力,转而加强亚太部署;拜登政府的 “印太经济框架” 试图重塑亚洲供应链。 但欧洲在美国战略中的 “核心地位” 短期内难以撼动 —— 毕竟,欧洲的稳定关乎美国的霸权根基,而亚洲的竞争更多是增量博弈。 说到底,美国对欧洲的重视是历史包袱、现实利益和战略惯性的综合体。 即便亚洲经济总量已超过欧洲,美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重心仍在大西洋彼岸。这种格局可能随着时间推移改变,但 “从始至终” 的脉络不会消失。
围剿!中国不再接受波音飞机后,欧洲的格局打开了,开始向中国学习,要打就打美国的命
【32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