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打成美国想要的样子,中国最终可能会成为受害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翻开账本就能发现,美国在这场持续两年的冲突中赚得盆满钵满。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400%的时候,美国能源企业光是2022年就向欧洲出口了56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比前一年翻了3倍。军火商更是在家数钱数到手软——雷神、洛克希德·马丁的股价两年涨了60%,德国被迫把国防预算提到GDP的2%,其中大半流向了美制武器采购。但最值钱的还不是这些真金白银,而是美国用这场战争给欧洲套上的"紧箍咒":德国关停北溪管道后,欧盟能源自主权彻底瓦解;芬兰、瑞典放弃中立加入北约,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再添两枚棋子。 看似被削弱的俄罗斯,反而成了美国撬动全球格局的杠杆。印度一边吃着俄罗斯打七折的原油,一边把精炼油高价卖给欧洲,2023年从俄进口原油量暴增20倍,赚取中间差价超百亿美元。土耳其更绝,拿着卢布买俄气,转手用欧元卖给巴尔干国家,能源倒爷当得风生水起。这些国家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时,中国却像被架在火上烤——既要维护与俄正常贸易,又要防着西方扣"支持侵略"的帽子,去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创新高,却引来欧盟27国集体发难,搞出个"中欧贸易风险评估"新花样。 最要命的是美国在悄悄重置全球产业链。当欧洲企业被能源价格逼得外逃时,65%的德企选择了北美而非中国,大众关停狼堡工厂却在田纳西州砸下220亿美元建电池厂。半导体战争也在同步升级,美国拉着荷兰、日本搞芯片封锁,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还没投产,就先断了华为的7nm芯片供应。这些动作像精准的外科手术,刀刀切在中国经济大动脉上。 中国手里并非没有牌。从2023年斡旋沙特伊朗和解,到今年促成缅甸各方停火,这套"劝和促谈"的组合拳正在发展中国家赢得口碑。但当北京提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十二点主张"时,西方媒体齐刷刷装聋作哑,《经济学人》甚至阴阳怪气说"中国方案缺少实质内容"。这种舆论围堵比军事包围更棘手——中国在安理会投弃权票被说成"骑墙",正常能源合作被污名化为"资助战争",连运载人道主义物资的列车都要被CNN配上阴间滤镜。 美国真正的杀招是"切香肠"策略。先逼欧洲与中国"风险脱钩",再在亚太复制乌克兰模式。菲律宾在仁爱礁的碰瓷表演,背后是美军重启苏比克湾基地的隆隆声;日本突然强硬起来要"协防台湾",恰逢美国批准价值190亿美元的对日军售。这套组合拳的目标很明确:把中国拖入区域冲突,复制"俄乌消耗战"模式,让制造业回流北美。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当美国军援乌克兰的610亿美元卡在国会时,乌克兰外长库列巴跑到北京求援的场面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曾经被西方捧为"民主灯塔"的演员总统,如今举着五星红旗在钓鱼台国宾馆谈重建。这种戏剧性转折暴露了美国霸权的裂缝:2023年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大表决时,78国对涉俄决议投弃权票,印度、巴西、南非甚至搞起"拒当炮灰"运动,拒绝加入西方制裁阵营。 俄乌冲突终局可能比预期更快到来。北约内部开始流传"冻结冲突"方案,德国智库测算再打两年欧洲将失血2万亿欧元。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最近突然访问北京,谈的不是军火而是本币结算和北极航道开发。这些信号拼凑起来,隐约可见未来格局:美国巩固跨大西洋霸权,中国被迫应对"新冷战"铁幕,而真正的输家可能是被战争拖垮的欧洲和困在美元体系里的发展中国家。 当华盛顿庆祝成功离间俄欧时,他们或许忘了历史规律——19世纪英国操控欧陆均势最终换来日不落帝国解体,21世纪美国这套"离岸平衡"能玩多久?中国此刻要破局,或许该学学华为的突围之道:你封锁任你封锁,我自搞基础研发;你制裁尽管制裁,我开拓亚非拉新市场。毕竟14亿人的超大市场,本身就是最厚的盾牌。只是这条路注定荆棘密布,就像大国外交部发言人说的:"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但要做和平方案的缔造者。"这场世纪博弈,考验的不仅是实力,更是战略定力。
所有人都是幕强的,外国人看到我们硬刚美国,而且是唯一的一个硬刚美国的国家,在人家
【2评论】【4点赞】
重庆-草帽王
神仙打架,凡人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