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加入流浪地球3【沈腾加盟,对《流浪地球3》是好事还是坏事?】
沈腾加盟《流浪地球3》有一些人不看好。
大家也不必唱衰,对喜剧演员抱有成见,球3加入沈腾是郭帆的一次妥协,但也是他的一次改变。
这种改变恰恰说明郭帆没有原地踏步,也没有搞一言堂,还是广泛听取意见,积极了解市场,没有老艺术家的固执。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作为创作者来讲,我们会老去,但是观众永远年轻,所以我们是来学习的一个过程”,这种认知对观众和创作者来说都是好事。
从球1到球3,八年了,球2到球3也有四年。
这些年观众早就变了一茬又一茬,如果还是老眼光看问题,必然落后于观众,而作品思想跟不上观众节奏是极其可怕的。
这类导演很多,像冯小刚、陈凯歌、陆川、贾樟柯之流,他们都没做到与时俱进,所以慢慢被时代淘汰了,都不用观众直接嫌弃,哈耶克最直观。
可见,创作者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以为观众喜欢什么,不调查就开始创作,不论是喜剧、科幻、历史都得是这个过程。
科幻能大卖的并不多,观影门槛就天然拒绝了很多观众,再加严肃题材的设定又让合家欢观众从中溜走,综合下来,受众很固定,相较于喜剧,有些小众。
那么,球3是拍给谁看的?
肯定不像张艺谋的《惊蛰无声》《满江红2》那样,明牌告诉所有人就是给粉丝看的,再靠主旋律、合家欢的噱头在档期“骗”一些观众。
球3面对的肯定是广大观众,在不大改内容的基础上怎么吸引更多观众入场?那就调整框架。
如球2沙溢那条喜剧线,最后又叫人泪崩的升华线,在宣发剪预告片或短视频时是极好的物料,也为球2锦上添花。
沈腾的作用大抵如此,戏份不能太重,否则偏离了球2留下的主线,但又要画龙点睛,演技也得够用,他的出现又能让一批观众进场,为球3的票房添砖加瓦,沈腾显然很符合。
虽然我们很不愿提及,但也不得不说,当年《满江红》的票房高于球2。
即便舆论对其不利,票房也没腰斩,观众看片是后知后觉的,滞后性让《满江红》在票房上受到的影响不大,第二部都提上日程了。
反观球2,票房确实不及预期,再加球3是大投资,资本是望风而动的,球2没达标,球3风险高,在资本市场就不是香饽饽了。
资本是急功近利的,可不听你讲故事,不然球1时也不会有天降猛男的吴京什么事了,所以让沈腾来是一种保障。
球3成片质量如何不下定论,至少在看到吴京+沈腾这个新奇的700亿组合和流浪地球已形成的IP影响力,在卖票,拉投资方面一点都不用愁。
又有郭帆的统筹操盘,在观众心里已经定下了球3是好片的基调,这样一来,球3大赚一笔的条件大体具备了,只有球3大赚了,以后中国大片,中国科幻才能更进一步。
其实,中国大片很脆弱,随着《满江红》《热辣滚烫》这类快消品,《孤注一掷》《消失的她》这类靠题材的影片赚的盆满钵满,跟风者如雨后春笋,不断挤压大片的生存空间。
这两年除了球2哪有什么大片面世,尽是流水线产品,封神是很早以前的项目,但也烂了,久而久之,市场不认可,观众不信任,那国产电影只会越来越偏科,埋下雷,等毁灭。
中国科幻同样脆弱,球1之后有了《上海堡垒》,差点把中国科幻元年的大门关上,球2又碰到了《满江红》,步步惊心,期间,别说大卖,上映的科幻片都少的可怜。
我也不想把调子拔的这么高,但现实表明球3确实肩负这两项重任,还有提高观众审美的责任,让观众看到好摒弃烂,就像球2之后,许多观众对好莱坞村战般的科幻祛魅了一样。
咱们像《哪吒2》《流浪地球》这样的大片,对外又能拿得出手的文化输出苗子太少了,容错率并不高,一旦失利,后果很严重,领头羊的表率作用就要做的很好才能让更多后来者进场。
这让球3必须要学,学其他片子商业化的套路,任何市场,只要不赚钱,说的再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
电影下映了再说怎么可惜都为时已晚,只有让当时看到实绩才能让后来有信心,因为市场瞬息万变,创作者就得是动态发展。
以前,电影是艺术,要慢慢熬,熬成大师,熬出一部佳作,现在,电影是商品,既得卖的好又得拍的好,两相之下很难平衡,那就得考虑轻重缓急。
我认为,在保证下限后想着赚钱没什么毛病,我不会因此抨击球3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可以理解的。
流浪地球3开机春日荐片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