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将要发生死亡30万的大地震?孙玉良:中国该如何对待日本灾民】据中国青年网、

孙王良评 2025-04-15 21:39:37

【日本将要发生死亡30万的大地震?孙玉良:中国该如何对待日本灾民】

据中国青年网、潇湘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25年4月14日,中国驻日使馆一则地震预警通告引发广泛关注。日本政府发布“巨大地震提醒”显示,南海海槽大地震未来30年发生概率升至80%,可能造成29.8万人死亡的惊人数字。这组冰冷的统计数据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刻的人文命题:当自然灾害跨越国界时,人类该以何种姿态面对?

日本政府的这个预警是不是危言耸听?不是的。日本列岛每年经历2000余次有感地震,这个数字背后是精密的地震预警系统与全民防灾体系支撑。东京晴空塔的抗震阻尼器、遍布全国的应急物资储备点、从幼儿园开始的防灾演练,构成了现代文明对抗灾难的立体防线。日本政府此次将地震概率提升至80%的研判,正是建立在地震监测网络积累的200万组数据与超级计算机模拟分析基础之上,所以说是科学的。日本是世界上采取防震措施最好的国家,此次日本政府预言此次地震可能会造成近30万人的死亡,可见即将到来的这次地震破坏性之大。

对于日本可能将要遭遇前所未有的天灾,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中国的民间,有许许多多痛恨日本人的爱国主义者,中日近代史上的伤痛记忆,如同横亘在民族情感间的裂痕。他们的态度是,我们无权替先人原谅“日本畜牲”。日本政客不肯向中国真诚道歉,执意祭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以及与中国争夺钓鱼岛、跟美国勾结干涉中国内政、觊觎中国的台湾等举措,更加剧了这种民族仇恨的情感。有一种极端观点是,假如某一天中日开战,中国将核平日本,以报当年的日寇侵华之仇。所以对待日本可能即将到来的大地震,会有那么一点“幸灾乐祸”,认为是上天对他们当年罪恶的惩罚。

另一种观点则比较理性,认为当年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所为,这种仇恨不能延续到下一代甚至第三代、第四代、第N代。中日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中日相互仇视则没有赢家,是“双输”的局面。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举一些历史上中日友好的例子,比如徐福东渡、鉴真东渡、日本派遣唐使向中国学习等等,最近的案例是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时,日本国际紧急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队伍,他们带来的生命探测仪在废墟中定位出19名幸存者。而以往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也会有中国救援队驰援日本的身影,这些穿越历史阴霾的生命接力,见证着人道主义精神的永恒光芒。

我虽然在情感上非常仇恨日本军国主义者,但我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中国人,认可在天灾面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然也包括日本。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山本隆三的研究显示,重大灾害期间民众的"共情半径"会扩大3至5倍。这种心理机制揭示,人类对同类苦难的本能关怀,能够超越政治与历史的边界。当年为何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因为国共有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假如地球遇到外星文明的侵略,我相信所有的地球人会暂时摒弃恩怨众志成城,共同抗击地球遭到的毁灭性灾难。站在人类文明的维度审视,自然灾害从来不是某个国家的专属苦难,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应该携手共同面对的。从庞贝古城的火山灰到里斯本大地震,从印度洋海啸到福岛核事故,灾难始终在拷问人类文明的韧性,我们得有这样的胸怀和境界。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那段日本侵华的苦难历史,但不忘历史不是为了永久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目前中日既有矛盾冲突又有紧密合作,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钓鱼岛的归属,以及要求日本政客对那段历史悲剧的道歉上,紧密合作则是多方面的。据百度AI提供的数剧,截止到2025年1月份,中国日资企业达到15000家,他们都在对中国的经济繁荣做贡献。在共同防灾领域,中日两国累计签署了17份合作协议,两国科研人员还协力同心共同研发出第四代地震预警系统,这些努力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是在建构跨越历史沟壑的文明之桥。理智的中国人认为:在可能到来的巨大灾难面前,人类唯有以智慧消弭隔阂,用善意融化坚冰,方能在动荡的地球上筑起永恒的精神方舟。

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坚持中日互为合作伙伴而非威胁的定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假如有一天日本遇到“巨大地震”这种天灾,我相信中国政府的态度是立即紧急救援的。中国人民的善良是天下第一的,我们的“一带一路”计划,对帮助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力作用。中国的对外援助甚至是无偿的,发扬着国际主义精神。我们只是希望对于我们的帮助,受益者有感恩图报之心,不要做东郭先生救下的那只白眼狼罢了。

0 阅读:5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