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已经当了汉奸的庞炳勋前往南京担任要职,庞炳勋虽然知道自己不会有事,但还是坚持拒绝去南京。为此,他对旁人解释说:“知道我去南京就职的,不知道我的会以为我是被捕了。” 庞炳勋,1879年生在河北新河县,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是个穷秀才,靠教书养活四个儿子,庞炳勋是老大。小时候没读啥书,他干过小买卖,赔得血本无归,后来投了清军,当了个炮兵。别看他没啥文化,脑子挺灵,学东西快,后来被送到东北测绘学堂混了个文凭。辛亥革命时,他掺和了滦州起义,结果失败被开除,只能回家接着摆摊。1918年,他碰上老教官孙岳,拉他回了军队,从此一步步爬上去,到1930年代,已经是国民政府军里有点名号的将领了。 1938年,抗日战争打得正火热,庞炳勋带着第四十军在山东临沂迎战日军板垣师团。那会儿日军装备好得吓人,飞机大炮啥都有,庞炳勋的部队却是杂牌军,枪都凑不齐。但他硬是靠着经验和胆子,带着弟兄们顶住了日军进攻,还把板垣师团打得灰头土脸。这仗让他出了名,报纸上都夸他是抗战英雄,老百姓也觉得这人靠谱。可惜,英雄的光环没亮多久,后来就彻底塌了。 到了1943年,庞炳勋的日子不好过了。他带着部队在太行山被日军围得死死的,腿上还带着伤,动都动不了。部队弹尽粮绝,弟兄们饿得前胸贴后背,援军又迟迟不到。那时候,摆在他面前的路就两条:要么死扛到底,要么投降保命。他犹豫再三,最后选了投降,从此背上“汉奸”的骂名。有人说他贪生怕死,有人说他没办法,毕竟打下去也是全军覆没。可不管咋说,这一步走出去,他的好名声算是砸得稀烂。 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开始收拾烂摊子。怎么处理汉奸是个大难题,有人被枪毙,有人被关起来,但蒋介石对庞炳勋还算客气。毕竟他早年抗战有功,蒋介石想着拉他一把,就邀请他去南京当个官。这在当时挺炸裂的,毕竟老百姓对汉奸恨得牙痒痒,庞炳勋却能被重用,多少人心里不服。可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屁颠屁颠去南京时,他却拒绝了。 庞炳勋对外解释:“知道我去南京就职的,知道我底细,可不知道我的,会以为我是被抓去的。”这话乍一听像是在乎面子,可细琢磨,里头有深意。首先,他心里有数,自己当过汉奸,这黑历史洗不白。去了南京,哪怕蒋介石保他,街坊邻居的闲话也够他喝一壶。其次,那会儿国共两党斗得厉害,政治局势跟个火药桶似的,他一个“前汉奸”掺和进去,搞不好就被当炮灰使。最后,他岁数不小了,腿伤还没好,哪有心思再折腾?干脆在家待着,少惹麻烦。 庞炳勋这人,真不好一句话评。他抗战初期打得漂亮,那是真本事,可投降日军也是真事儿。有人说他投降是被逼无奈,有人说他就是没骨气。客观说,当时太行山那仗,换谁都没啥好办法,部队被围得跟铁桶似的,援军又不靠谱,投降可能是他觉得唯一的活路。但这不等于他没错,毕竟那么多军人宁死不屈,他却没扛住。抗战胜利后拒绝去南京,也能看出他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这身份,去了也落不了好。 说到汉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该杀”。可真到具体人身上,事儿没那么简单。像庞炳勋这种,早年有功,后来有罪,咋处理才公平?蒋介石想用他,可能是看中他的资历,也可能是想安抚一批人。可老百姓不干啊,凭啥汉奸还能当官?庞炳勋自己也明白这点,他不去南京,未尝不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历史上,这种两难的事儿多了去了,功过咋算,谁说了都不算,得看人心。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6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