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七十年光阴漫漶,赤岸土地下的血色往事仍在时光里灼烧。19

不服输的六子 2025-04-16 08:37:30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七十年光阴漫漶,赤岸土地下的血色往事仍在时光里灼烧。1937年深秋的江南冷雨,浸透江阴顾山镇赤岸村的稻田,却冲不淡渗入砖缝的血渍——那些被县志轻描的页码、幸存者颤抖的喉音,正将历史的刻刀深深楔入时光的碑石。 农历十月十九日的晨雾里,青石板路碾过军靴的钝响。87岁的李元福记得,当村民望向田埂的目光还凝着"广东军"凯旋的期待,枪声已将黎明撕成碎片。茶馆里二十余国军士兵的步枪尚在茶渍未干的桌案旁,李公桥上三十道身影已被燃烧弹熔成焦黑的雕塑。日军第16师团的铁蹄踏碎的不仅是晨雾,更是这片土地上所有关于和平的想象。 签棵岗的芦苇在寒风中战栗。游吴氏的手掌紧捂住孙儿的口鼻,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三姐的惊呼声扯断最后一丝生机,刺刀劈开她的头颅时,飞溅的血珠染红了马桶河边的芦苇。聋哑阿婆的胸膛洞穿处,芦苇的倒影被染成猩红;常熟父子倒下的姿态,定格成芦苇丛中永不褪色的剪影。游振芳记录祖母往事时,钢笔在纸上洇开的墨痕,恍若当年未干的血迹。 火光从村东头漫延,李振家的锁骨被铁丝贯穿的脆响,混着祖宅梁木坍塌的轰鸣。他跃入冰河的身影,最终化作河面的一圈涟漪,随母亲投河的悲恸沉入河底。西蒋巷的桑田里,七道身影笼罩着刚分娩的徐氏,婴儿的啼哭与母亲的惨叫,在寒夜里织成最残酷的摇篮曲;东平庙的青石板上,李宝昌被摔砸的声响,竟成了日军靴底钉鞋与地面撞击的节拍器。 86岁的李焕歧还记得,148间屋舍在火舌中崩解的声响。凝秀堂的飞檐翘角、游氏宅院的雕花木窗,都在烈焰中扭曲成黑色的挽歌。18亩稻田的金黄在火中爆裂,棉絮被刺刀挑起的瞬间,像极了冬日里不落的雪。李元福说起母亲与日军周旋护被的往事,浑浊的瞳孔深处,仍跳动着劫后余生的微芒。 时光为伤痕结疤,却有人试图将其剜去。当日本右翼在海外拆除"慰安妇"纪念碑,当赤岸惨案的记载在地方志中留白,83岁的杨彩珍仍能哼出"十月十七中国兵,十月十九东洋兵"的民谣,90岁的沈巧珍指尖抚过门槛的凹痕——这些带着体温的记忆,是抵御遗忘最坚实的壁垒。 今日的李公桥畔,河水映着新砌的石栏,却冲不淡砖缝里的弹孔。地窖的草席已霉变,档案馆的证词在泛黄,却有00后讲解员的声音在村史馆响起,让李元福的颤抖化作年轻一代眼中的火焰。历史的烽烟从未真正消散,它化作警钟长鸣于民族的血脉,提醒我们:每一块染血的砖石,都是文明的刻度;每一声带泪的讲述,都是未来的基石。 暮色中的赤岸村,繁星缀满天空,像极了当年未瞑的眼睛。幸存者的白发渐稀,记忆的种子却在春土里萌发。当新一代捧起泛黄的走访笔记,那些凝固在时光里的血泪,终将在和平的守望中,酿成永不褪色的警示——以史为鉴,方能告慰先烈;铭记过往,才不会重蹈覆辙。 血色芦花岁岁开,青石板上痕未埋。 忍看焦土蚀骨痛,岂忘倭刀带血来? 白发泣诉声未哑,青衿秉笔志不改。 莫道烽烟随云散,长钟永震九重天。

0 阅读:12
不服输的六子

不服输的六子

不服输的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