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地下党被捕后受不了酷刑,向敌人供出一个无人据点,可等他带着敌人赶到时,却有12名同志在里面开会。 1943年。武邑县的地下抗日组织正在积极开展工作,打击日寇的统治。在当地的地下党组织中,有一位名叫王培森的交通信使,负责传递重要情报。 王培森平日里装作普通农民,在各个村庄之间来回奔走。他的背包里时常装着一些日常用品,实则暗藏着重要的地下党文件和情报。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年代,每一次传递情报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东南城角的一家小店就是王培森经常出入的秘密联络点,表面上是个普通的杂货铺,实则是地下党重要的交通站。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王培森像往常一样来到这个熟悉的联络点。他刚推开门,一支黑洞洞的枪口就顶在了他的胸前。 日伪军早已在这里设下了埋伏,联络点已经暴露。王培森当场被捕,被押往了日伪军的据点。 在刑讯室里,日伪军对王培森施以酷刑。皮鞭抽打的声音在审讯室里回响,伴随着审讯者不断的逼问。 经过一番严刑拷打,王培森的意志开始动摇。他最终说出了一个地点:武邑县孙屯村的王家宅院。 王培森告诉日伪军,这个宅院是当地抗日组织的一个秘密据点,但现在应该无人使用。他还透露,宅院的主人王平东是当地六区的抗日秘书长。 得到这个重要情报后,日伪军立即组织了一支突击队。他们押着王培森,准备对王家宅院进行突袭搜查。 日伪军让王培森在前面带路,准备直捣黄龙。 第二天一早,日伪军队伍悄悄向孙屯村进发。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村民的视线,直奔王家宅院而去。 在这支队伍的最前方,王培森被迫充当向导。 日伪军队伍在王培森的带领下,悄无声息地包围了王家宅院。此时的院内,正在进行着一场紧急的地下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四名县政府秘书、两名村长和五名青年党员。 突然响起的警报声打破了会议的平静。十一名地下党员迅速从座位上站起,开始紧急转移。 王平东立即带领大家钻入早已准备好的地下暗道。这条暗道的入口就在牛棚的下方,内部设计精巧,有三层通风孔,还有多个分支通道。 日伪军闯入院内时,地道里的人已经藏好。他们开始仔细搜查院内的每一个角落,很快发现了牛棚下的异常。 日军指挥官命令手下驱赶走牛棚里的牲畜。铁器敲击地面的声音不断响起,他们已经发现了地道的入口。 为了确认地道里的情况,日军强迫一位老人钻入地道查看。老人在黑暗的地道里摸索前行,触碰到了躲藏的地下党员。 当老人爬出地道时,他坚定地告诉日军地道里没有人。日军对老人的话将信将疑,开始商议下一步行动。 一个汉奸提出了烟熏的主意,认为这是逼出地道里人员的有效办法。日伪军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开始往地道里投放燃烧的干草。 地道里的情况越来越危急,烟雾已经渗透到了最深处。每个人都在默默承受着呛人的烟雾,生怕一声咳嗽暴露全体人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道口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有人大声喊叫:"那个带路的跑了!" 原来是被日伪军看管的王培森突然挣脱束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逃跑。日伪军见状,立即分出大部分人马去追捕王培森。 剩下的日伪军也难以专注于搜查地道,烟熏行动被迫中断。地道口的火草被扑灭,烟雾逐渐消散。 直到深夜,确认日伪军已经完全撤离后,地道里的十一名党员才陆续爬了出来。 在发现地道入口时,王培森注意到周围的新鲜泥土。这些新鲜泥土清楚地表明地道刚刚被使用过。 事后王培森交代,他原本只打算让日军搜查一些文件和油印机,以此来应付过去。但当他看到地道口的新土时,立即意识到里面可能藏着同志。 当日军开始往地道里投放燃烧的干草时,王培森知道行动的时机到了。他装作不经意地活动了一下被绑住的手脚。 看守他的日伪军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仍在专注地观察地道口的情况。王培森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他突然发力挣脱绳索,朝着远离地道的方向狂奔。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日伪军的部署。 日伪军立即分散兵力,大部分人马都去追捕王培森。这给了地道里的同志们宝贵的喘息机会。 王培森在逃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他选择了一条崎岖但隐蔽的小路,让追兵难以追踪。 在逃亡的路上,他穿过农田,钻进树林,不停地改变方向。最终,他成功甩开了追兵,躲进了一片茂密的丛林。 这次有惊无险的脱逃不仅挽救了王培森自己,更重要的是挽救了地道里的十一名地下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事后,地下党组织对王培森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调查和评估。组织考虑到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和行动,最终给予了宽大处理。 王平东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如果不是王培森最后的果断行动,后果将不堪设想。一个人即使犯了错误,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
1943年,地下党被捕后受不了酷刑,向敌人供出一个无人据点,可等他带着敌人赶到时
小博大史
2025-04-16 11:09:59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