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00万流民需要活下去,再坚固的城墙可能也会因为求生的本能松动、甚至坍塌! 西

槿论看社会 2025-04-16 13:12:02

当300万流民需要活下去,再坚固的城墙可能也会因为求生的本能松动、甚至坍塌! 西汉后期的乱象及灭亡其实与农业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是鲜有从这个角度来解析,在农业时代,农业不仅是生产力,更是第一战斗力!之于西汉的灭亡,首先也是从农业根基的动摇开始,再叠加洪灾、蝗灾、旱灾。 一、土地兼并:农业根基的瓦解 1. 豪强崛起与土地集中 西汉后期,豪强地主通过高利贷、巧取豪夺等手段大肆兼并土地。《汉书·食货志》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关中、关东地区土地集中率高达60%。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佃农或流民,自耕农阶层崩溃,国家税基严重萎缩。 2. 财政危机 自耕农是田租、算赋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纳税人口锐减,武帝时期全国户籍约1200万户,至平帝时仅剩590万户(部分隐匿于豪强门下),中央财政收入下降50%以上。 二、赋役压榨:农业生产的窒息 1. 多重税负叠加 农民需缴纳田租(三十税一)、人头税(算赋120钱/年)、刍稿税(饲草)、更赋(代役钱300钱/年),合计占家庭收入的40%-60%。湖北云梦汉简记载,中等农户年收入约4000钱,税赋支出达2400钱。 2. 徭役失控 武帝后期常年征伐匈奴,戍边、修陵、治河等工程征发无度。居延汉简显示,河西戍卒服役期从1年延长至3年,导致“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 三、天灾肆虐:农业系统的崩坏 1. 黄河水患 公元前39年黄河决口,淹没四郡三十二县,90万农民流离失所。政府治河不力,至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二次决堤,中原农业区彻底瘫痪。 2. 连年灾荒 西汉末48年内发生重大旱灾23次、蝗灾17次。成帝时期“关东大水,流民入关者数十万”,饥民“人相食”惨剧频发,直接引发绿林、赤眉起义。 四、政策失当:农业治理的失败 1. 限田令形同虚设 哀帝时颁布“限田令”(诸侯王田不超过30顷),但外戚丁、傅家族及宠臣董贤仍占田千顷以上,政策彻底失效。 2. 莽改制的灾难 王莽推行“王田制”,试图恢复井田制,禁止土地买卖。此举既触怒豪强,又因脱离实际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汉书·王莽传》),全国粮食产量暴跌40%。 五、流民起义:农业崩溃的终局 1. 流民规模失控 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流民达300万人,占总人口5%。流民集团聚集形成武装力量,如绿林军以新市(今湖北京山)饥民为核心,赤眉军起于山东灾荒区。 2. 政权瓦解的导火索 地皇四年(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赤眉军横扫关东,西汉宗室与豪强混战,最终刘秀以“复汉”为旗号建立东汉,实则宣告西汉农业社会结构的彻底崩溃。 西汉的灭亡揭示了农业社会的致命矛盾: 土地分配失衡必致动荡:当1%的豪强掌控半数耕地,99%的农民必然揭竿而起。 天灾考验治理能力:救灾不力将天灾转化为人祸,东汉吸取教训设“常平仓”制度。 技术需匹配制度:代田法虽提升产量,但无公平分配机制,终难阻社会溃败。 西汉的教训警示后世:农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权存续的命脉。任何忽视农民利益、纵容土地兼并的政权,终将在田垄间迎来末日。

0 阅读:64
槿论看社会

槿论看社会

我要的不多,可你都没给够,哪怕一个温柔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