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0岁的郭沫若迎娶22岁的张琼华,新婚之夜却上演了一出令人唏嘘的悲剧。他嫌妻子容貌不佳,拒绝同房,甚至不顾她的哭泣与哀求,毅然离去。 1912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混乱时期。清朝刚倒台,民国初建,社会表面上有了些变革的气息,但骨子里还是被封建传统绑得死死的。包办婚姻就是其中最硬的枷锁,多少年轻人被硬塞进不情愿的婚姻,郭沫若和张琼华就是典型的受害者。这俩人结婚前压根没见过面,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硬凑成一对。结果新婚夜一见面,郭沫若直接傻眼了——他觉得张琼华长得太丑,完全接受不了,于是甩手走人,连妻子哭着求他留下都不回头。 封建婚姻的核心问题就在这儿:它根本不考虑人的感情和意愿。郭沫若那时候才20岁,年轻气盛,又受了点新思想的熏陶,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对旧制度的火。他在自传里后来也提过,自己对这桩婚事从头到尾就没同意过,完全是被家里逼的。所以新婚夜的“拒绝同房”,某种程度上是他对这种强加命运的反抗。他不想让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陷进一个没感情的牢笼里,这想法在当时算得上有点前卫。 但话说回来,张琼华又做错了什么呢?她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22岁嫁人,已经算晚婚了,家里估计也是急着把她“处理”出去。她在新婚夜哭着求郭沫若“给我一个娃吧”,这话听着让人心酸。她不是想要浪漫爱情,她要的只是个孩子——在那个时代,女人没孩子就等于没地位,没未来。郭沫若一走,她后半辈子基本就毁了。可郭沫若压根没回头,直接把她扔在那儿,自己跑出去追他的“自由”去了。 这事儿放到今天来看,郭沫若的行为挺招人骂的。毕竟婚姻不是一个人的事,你嫌人丑可以提早说啊,干嘛非等到新婚夜当场翻脸,把人羞辱得那么彻底?但1912年的社会环境又确实不一样。那时候离婚不是随便能提的,男人一旦结了婚,想摆脱包办婚姻的唯一办法,要么忍,要么跑。郭沫若选了跑,而且跑得毫不犹豫。他后来干脆离开家乡,去日本留学,彻底跟这段婚姻划清界限。而张琼华呢?她没这机会,只能留在老家,守着空荡荡的婚姻,孤独地熬了一辈子。 从个人角度看,郭沫若的选择确实有点自私。他只顾自己的感受,完全没考虑张琼华的处境。可如果放大到整个社会层面,他的举动又有点象征意义。他用行动喊出了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哪怕这喊声里夹杂着对妻子的伤害。当时不少知识分子都跟他一样,对旧制度恨得牙痒痒,想靠个人反抗来挣脱束缚。比如鲁迅,也是在包办婚姻后跑去日本,后来跟原配朱安基本没啥联系。郭沫若和他们一样,把婚姻当成旧时代的缩影,想砸碎它来证明自己跟过去不一样。 但问题在于,这种反抗真的有效吗?郭沫若跑了,张琼华受苦了,可封建婚姻这套东西一点没变。后来几十年里,无数女人还是被困在类似的牢笼里,男人跑得掉,女人跑不掉,社会规则还是那套老规矩。郭沫若的“抗争”与其说是打破了什么,不如说是给自己找了个逃跑的借口。他后来的生活倒是挺精彩,在日本认识了新女友,生了一堆孩子,还成了文学界和政界的大人物。可张琼华呢?她连个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就这么被时代和郭沫若一起抛弃了。 说到这儿,得提一句,郭沫若后来在回忆里对这段婚姻的态度挺复杂。他一方面承认自己年轻时太冲动,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没错,说那是“时代的悲剧”。这话听着挺会给自己开脱的。没错,时代确实有问题,可他作为直接当事人,真能把责任全推给时代吗?张琼华的苦日子,可不是“时代”逼出来的,是他亲手扔下的。他在文学上写得多浪漫多进步,但在现实里对发妻的态度,实在让人觉得有点虚伪。 再看看张琼华这边,她的命运真是让人叹气。她不是什么坏人,就是个普通女人,生错了时代,嫁错了人。新婚夜被丈夫嫌弃,已经够惨了,后来还得一个人扛着“弃妇”的名声过日子。那时候的农村社会,对女人特别苛刻,没孩子没丈夫的女人,基本没啥活路。她后半辈子估计也没人敢娶,家里人也可能嫌她丢脸,日子过得有多苦可想而知。而郭沫若呢?他早就把她忘得一干二净,忙着在外面风生水起。 所以这场婚姻的悲剧,说是封建制度的错吧,确实有道理,毕竟它把俩没感情的人硬绑在一起。可郭沫若个人的选择,也没法完全洗白。他要是真有勇气反抗,完全可以早点跟家里摊牌,或者想办法让张琼华也解脱出来,而不是把她当个包袱甩了了事。他的“追求自由”,听着挺高大上,可落到张琼华身上,就是实打实的伤害。这事儿让人觉得,自由这东西,有时候真是奢侈品,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 参考资料 郭沫若.国学网
1912年,20岁的郭沫若迎娶22岁的张琼华,新婚之夜却上演了一出令人唏嘘的悲剧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4-16 21:53:26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