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底,81岁高龄的毛主席乘坐专列抵达湖南长沙,住进了省委九所,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114天,在这期间,毛主席作出了著名的两大决策:1.长沙决策,2.特赦最后一批战犯。 毛主席是谁啊?那可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他这辈子干的事儿太大了,带着老百姓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把新中国给建起来了。到了晚年,他身体不太行了,走路慢了,气喘得也厉害,可脑子还是那么清楚,心胸还是那么宽广。这114天,他的生活挺简单,每天散散步,看看书,琢磨琢磨国家的事儿。别看时间不长,这段日子却成了他晚年的一段关键岁月,两个大决策就是在这儿定下来的。 先说第一个决策,长沙决策。这名字听着挺正式,其实就是毛主席在长沙这段时间,对国家经济和干部队伍提的一些想法,后来整理成了“长沙决策”,给后面的政策定了调子。具体都说了啥呢?一是强调经济得搞上去,农业、工业、科技都得抓紧,不能让国家老是穷着;二是干部得好好挑,得找那些既有本事又有品德的人,别让官僚主义和腐败钻了空子;三是教育、文化、卫生这些领域也得管好,思想教育尤其不能松,提高老百姓的文化水平。这决策听着简单,可那会儿国家刚从乱七八糟的日子走出来,经济差得不行,毛主席想着得让大家日子好过点儿,所以才这么重视经济建设。他还操心干部问题,知道管不好队伍,国家就乱套。这几条意见,后来真成了国家往前走的基础,影响挺深远的。 再说第二个决策,特赦最后一批战犯。这事儿听着就挺震撼,毛主席决定把关着的293个国民党战犯全放了,连那些死硬派都没落下。这可不是小事儿,体现了他的胸怀和眼光。那时候是1975年春节后,他老人家就在长沙琢磨这事儿了。听说还有293个战犯在改造,他就说,关了这么多年,再硬的骨头也磨软了,放了吧。他还提到,早年土改斗地主杀恶霸,那是老百姓怕,不杀不行,可这些战犯,老百姓都不认识,留着也没啥威胁。关键是他还算了笔大账:放了这些人,对国家统一有好处。这293人里,有些压根儿不符合特赦条件,按规定得是改造好的,可毛主席大手一挥,全放了。1975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开了特赦大会,抚顺、济南、西安、秦城监狱都热闹得很,293个战犯拿到了释放通知书,有人哭,有人喊,还有人激动得直嚷“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这事儿到这儿就算彻底了结了,监狱里一个战犯都没剩下。 放出来之后,这些人也没被扔着不管。毛主席还特意交代,生活有困难的得帮一把。后来在北京前门饭店搞了个宴会,这些战犯聚一块儿,像老朋友似的聊开了。有人感慨,说只有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才有这种事儿,能让他们重获新生,还给公民身份,安置得妥妥当当。毛主席听到这些安排的情况后,又说了一句,困难的可以再照顾照顾。这话听着平常,可那年他都82岁了,这份心胸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这114天,毛主席在长沙留下了不少痕迹。长沙决策给国家指了条路,特赦战犯安了人心。他这辈子干的事儿太多,晚年还能这么想问题,确实让人服气。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去世了,83岁。全国上下都难受得不行,可他留下的东西,像盏灯似的,照着后人往前走。他的胸怀和眼光,真不是几句话能说完的。 再说说这俩决策的影响。长沙决策让国家在经济和干部管理上有了方向,慢慢地,日子好过了,队伍也稳了。特赦战犯这事儿,不光是293个人的命变了,还让国家稳定多了一份保障。毛主席看得远,他知道统一不是光靠打仗,宽容有时候比拳头管用。这两件事儿搁一块儿看,就是他晚年对国家最后的念想:经济得发展,人心得团结。
1974年底,81岁高龄的毛主席乘坐专列抵达湖南长沙,住进了省委九所,在这里度过
混沌于浮云
2025-04-16 23:17: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