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的小英雄,赖宁,不仅雕像被拆除,英雄事迹被教科书删除,就连其照片也被学校摘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88年3月13日,四川石棉县海子山被火光吞噬,浓烟遮蔽了月色。村里的狗吠声、人们的呼喊声混杂在一起,打破了夜晚的宁静。14岁的赖宁站在窗前,额头映着远处火光,眼神里没有一丝犹豫。他抓起家里的铁桶,冲向山坡。 谁能想到,这个瘦弱的少年,将在这场大火中留下永不磨灭的背影?但多年后,他的雕像被悄然拆除,事迹从教科书中消失,这究竟是为什么? 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春夜,石棉县的山林因电线短路突发火灾。火势像脱缰的野马,借着风势吞噬着干枯的松林,威胁着山下的油库和卫星接收站。村民们惊慌失措,消防队还未完全到位,火光已经染红了半边天。赖宁,这个平日里埋头书本、梦想成为地质学家的少年,却在这一刻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 赖宁并非初次面对山火。石棉县多山,山火频发,他和几个伙伴组成的“金龙探险队”常在山间探险,偶尔也会自发参与扑火。村民们提起赖宁,总会说:“那小子,胆大心细,脑子转得快。”他曾写信给县政府,呼吁打击大渡河边的非法捕捞,10岁的年纪就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责任感。 在学校,他是全县第一考入石棉中学的尖子生,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壁。课余,他还帮同学补课,尤其是家境困难的小伙伴,他从不吝啬时间。 那天,赖宁和几个伙伴冲向火场,月光下,他们的身影显得单薄却坚定。火场的情景远超想象:火焰窜起数米高,热浪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焦木的刺鼻气味。他们用湿布捂住口鼻,挥舞树枝试图扑灭火焰,但简陋的工具在肆虐的火势前显得无力。 指挥部的村干部很快发现了这些孩子,厉声命令他们撤离:“你们是孩子,回去!这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赖宁低着头,被带下山,但他眼中闪过一丝倔强。 按理说,赖宁应该安全回家,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但没人知道,那个夜晚,他的内心在经历怎样的挣扎。在被送回村子后,他悄悄折返,独自一人再次冲向火场。 赖宁的第二次扑火更加危险。他靠近火源,用树枝和泥土试图阻断火势的蔓延。火光映在他汗湿的脸上,衣服被火星烧出点点焦痕。他的身影在浓烟中若隐若现,像一个不屈的战士。整整五个小时,他与烈焰搏斗,直到体力耗尽。 第二天清晨,消防队终于控制了火势,但人们在海子山的南坡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的右臂紧紧抱着一棵小松树,身体仍保持着向上攀爬的姿势,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想再往前一步。 赖宁的牺牲震撼了整个石棉县,也点燃了全国对少年英雄的敬仰。1989年,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授予他“英雄少年”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四川省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他的事迹被拍成电影《英雄少年赖宁》,学校挂起他的照片,各地竖立他的雕像 一时间,“向赖宁学习”成为一代人的口号。他的故事被写入教科书,激励着无数青少年。 然而,进入21世纪,风向变了。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强调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 人们开始反思:一个14岁的孩子,是否应该被鼓励参与如此危险的行动?教育专家认为,赖宁的精神可贵,但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保能力,过度宣扬“见义勇为”可能误导孩子以身犯险。 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实施,北京、南京等地学校陆续摘下赖宁的照片,教科书也删除了他的事迹。 甚至在山西太原,赖宁的雕像因城市改造被移至偏僻的山村。 这一转变引发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摘除雕像和照片是对英雄的“遗忘”,是对无私精神的否定;也有人主张,保护孩子的安全比树立榜样更重要。赖宁的父亲赖正纲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是个犟孩子,认定的事,谁也拉不回来。” 母亲黄和榕则在回忆中写道:“如果赖宁还活着,他或许会成为一名地质学家,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他小时候爱爬的山。” 他们的声音里,夹杂着对儿子的思念,也透着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他的母校石棉中学至今保留着他的塑像,校长张云说:“赖宁的故事,是我们校本教材的一部分。他的精神,永远是孩子们心中的火种。” 赖宁走了,留下的却不只是一段悲壮的故事。他的勇气,点燃了无数人对责任与担当的思考。即便雕像被拆,事迹从教科书中淡出,他仍然活在石棉县的广场上,活在老一辈的记忆里。 据2023年四川省消防部门统计,石棉县近年来加强了青少年消防教育,组织模拟演练超百场,培训学生近万人次,旨在让孩子们学会科学应对火灾,而非盲目冒险。 赖宁的精神,化作更理性的火种,照亮了新时代的少年。
14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的小英雄,赖宁,不仅雕像被拆除,英雄事迹被教科书删除,就连
我心凛雨
2025-04-17 15:16:02
0
阅读:92
5plus5
不提倡少年灭火,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