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忧心忡忡的说“东来顺的羊肉变得不好吃了,这是一个大问题,”全聚德的烤鸭店也变得烤不脆,咬不动了,一种简简单单的美食味道变化的背后,牵扯的却是国家建设的大学问。
1956年的北京,冬天气温很低,东来顺火锅店里,热气腾腾的铜锅涮羊肉味道似乎不如往常,一些顾客感到羊肉的品质下降,表示口感没有以前那么好,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最终传到了中南海,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各方面都在努力发展,搞社会主义改造搞得热火朝天,东来顺也加入了公私合营,老字号开启了新阶段,可是没过多久,这家百年老店的招牌菜涮羊肉,就出现了问题,顾客们开始抱怨,大家说肉片切得太厚,咬起来很费劲,味道也不如以前了,就连调料也变差了,糖蒜没有了以前的香味,酱油也不鲜了。
人民日报的记者注意到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写了一篇深入报道,题目是《东来顺的羊肉不好吃了》,这篇报道直接点出了东来顺现在的问题,文章详细地讲了东来顺以前有多么风光,又说了现在遇到了什么麻烦,两种情况放在一起对比,特别明显,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大家发现,羊肉味道不如以前,问题出在好几个方面,食品公司送来的羊肉本身质量就没那么好,切肉师傅们为了切得快,刀工也马虎了,更深的原因是,公私合营之后,东来顺想提高效率、省钱,就改了以前的老规矩,对羊肉的质量把关没那么严了,传统的制作方法也没好好坚持。
更令人关注的是,当时政府出于“保护消费者”的目的,强制压低了羊肉的价格,这迫使东来顺不得不缩减开支,结果导致羊肉的质量下降。
“东来顺的羊肉不行了”这件事,现在不仅仅是吃货们的吐槽,还变成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政治问题,《人民日报》甚至把它当成了重要工作来抓,因为他们觉得老字号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形象,大家对羊肉味道的抱怨,渐渐变成了对过去公私合营这种模式是否真的好的怀疑,更严重的是,有些人借此批评起党和政府了。
那个年代不寻常,吃喝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深深地烙上了政治的印记,甚至被赋予了某种政治含义。食物的味道,也变得复杂起来。
突然冒出来的“羊肉风波”让主管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立刻行动起来,他深入调查后发现,不只是东来顺的涮羊肉出了问题,像全聚德的烤鸭、酱园的酱菜等等这些老字号产品,质量都大不如前,陈云直截了当地点明问题所在,是由于老字号们随便改变了原本合理的生产和经营方式,陈云在中央会议上详细汇报了调查结果,这件事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
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主席特别请陈云同志深入分析情况,并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羊肉的美味要继续保持,北京烤鸭的味道要更上一层楼,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同时强调,要始终保持和发扬东来顺等老字号的传统品质和特色,甚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羊肉应该比‘资本主义’的羊肉更好吃”这一富有深意的论断。
中央的指示很快传达下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保护东来顺的烹饪技艺和经营管理模式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推进,为了保证东来顺的品质,政府重新启动了特殊的原料供应渠道,并且调整了羊肉的定价机制,确保东来顺可以使用上好的羊肉,继续沿用传统的切肉方法,此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增加了切肉工人的数量,并对工资体系进行了改革,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经过一系列调整,东来顺涮羊肉的味道很快就变好了,重新变得好吃,客人们纷纷称赞,觉得味道和以前一样棒,都说还是熟悉的东来顺味道。
“东来顺羊肉风波”表面上看是关于美食的小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到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这段经历告诉我们,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不能只顾着追求速度,更要关注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并且要尊重和传承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