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清明节那天,牺牲了37年的陈克元烈士墓前来了几位“陌生人”。这几位“陌生人”不但在墓前摆放了祭品,还烧了纸钱…… 2019年清明节,麻栗坡烈士陵园笼罩在细雨中。这座静卧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的陵园,埋葬着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在第11台第8号墓碑前,站着几个头发已经花白的中年人,他们面容沧桑,眼神却格外专注。 与其他前来祭奠的人不同,这几位"陌生人"的行为有些特别。他们不仅带来了鲜花和水果,还带来了一瓶白酒,甚至在墓前烧起了纸钱。在公墓管理人员准备上前制止时,其中一位年长者拦住了他。 "我们是他的战友,37年了,我们终于找到他了。"这位年长者名叫李建国,曾是35206部队57分队4班的班长,声音略显哽咽。 墓碑上刻着"陈克元烈士"几个大字,下面是简单的生平:云南宜良人,1958年12月生,1977年1月入伍,1984年6月11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年仅25岁。 李建国从口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已经发黄的笔记本,放在墓碑前。"这是排长生前记录训练笔记的本子,那天战斗前他把它交给我保管,说是万一有什么意外,让我把它交给他家人。可是后来部队转移太匆忙,我们都没能找到他的家人在哪里。" 旁边一位名叫张明的战友接过话:"那天要不是排长带我们支援145号高地,我们这些人可能都活不下来。"他指着另外两位同伴,"我们是5班的,排长牺牲时,我们正在另一侧掩护,听到炮声就知道出事了,可当时敌情紧急,根本没法过去看一眼。" 这四位老兵从不同的省份赶来,他们退伍后各自回到家乡,有的务农,有的经商,有的当了工人。但35年后的一次老兵聚会上,他们决定一起寻找当年牺牲的战友墓地。通过退伍军人协会的帮助,他们终于在2018年底确认了陈克元烈士的安息之地。 "我们找了两年多,跑了好几个烈士陵园,翻了不少资料。"另一位名叫王德的战友说道,"排长是个好人,入伍七年,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排长,他教会我们很多东西。那天如果不是他挡在前面,我们班里的人伤亡会更大。" 四人在墓前摆好祭品,倒了一圈酒,然后跪下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墓园里的细雨依然下着,打湿了他们的衣衫,也模糊了他们的泪眼。 "排长,我们来迟了,但我们终于来了。"李建国拍了拍墓碑,仿佛在抚摸老友的肩膀,"这些年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你和战友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1984年6月11日,那是一个注定被写入历史的日子。那天,云南边境的那拉口子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震天。我军收复老山不到两个月,越军不甘心失败,派出一个加强团偷袭我40师119团1营防御的阵地。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越军已经占领了145号和146号高地的表面阵地。"李建国回忆着那一天,眼前仿佛又出现了战场的景象,"连长刘开亮和排长杨宗亮都已经牺牲了,我们的阵地随时可能被突破。" 就在这紧要关头,时任一连二排排长的陈克元接到命令,带领4班和5班紧急支援145号高地。陈克元当时25岁,1977年入伍,已有7年军龄,是战友们心中的好榜样。 "排长接到命令后,立刻集合了我们。"张明说,"他告诉我们,'兄弟们,前面很危险,但这是我们的责任,保家卫国就是从这一仗开始。'然后他便带头冲了上去。" 那一天的战斗异常惨烈。陈克元带领战士们冲锋在前,与越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就在战斗即将胜利之际,敌军的一枚炮弹落在了陈克元附近。年轻的排长倒下了,再也没能站起来。 在那场战斗中,我军不仅有陈克元,还有刘开亮连长、杨宗亮排长、王国松卫生员等9位烈士英勇牺牲。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其中最年轻的陈威和彭文寿才19岁,入伍仅5个月。尽管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我军最终成功夺回了被占领的高地,毙敌180余人,俘虏1人。 "当时我们都不敢相信,那么年轻有为的排长就这么牺牲了。"王德的声音低沉下来,"他生前最惦记的就是家乡云南宜良的父母。他常对我们说,等打完仗,一定要带着我们去他家乡看看。" 陈克元的家在云南宜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当军部的通知送到家里时,他的父母悲痛欲绝。一个25岁的生命,带着无限的希望和梦想,就这样定格在了青春年华。 "战后部队重新调整,我们被分到不同的连队。"李建国继续说道,"直到退伍前,我们都没能再去看望陈排长的家人。这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遗憾。" 37年后的今天,麻栗坡烈士陵园第11台埋葬着那次战斗中牺牲的9位英雄。他们的名字被刻在墓碑上:张永新、邝弟庆、刘开亮、陈威、王国松、杨宗亮、彭文寿、陈克元、余朝江。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生命,一个未完成的梦想。
2019年清明节那天,牺牲了37年的陈克元烈士墓前来了几位“陌生人”。这几位“陌
静待花开枝
2025-04-17 17:12:04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