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其实就藏在印度的“低买高卖”策略里,2023年俄乌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印度三个月狂买3400万桶俄罗斯原油,相当于每天往国内灌38万桶,比战前进口量暴增25倍。这些原油运到印度西海岸的贾姆纳格尔炼油厂,经过简单加工变成柴油、汽油,再转手卖给缺油的欧洲。 更绝的是,印度人把价格玩出了花:从俄罗斯买油时每桶砍到70美元,卖给欧洲时直接标到130美元,每桶净赚60美元。三个月下来,印度光差价就赚了40亿美元,比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利润还高。 印度这波操作,把西方制裁的"七寸"拿捏得死死的。欧盟虽然嘴上喊着要对俄油限价,可身体却很诚实。2023年印度对欧洲的柴油出口量暴涨300%,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用俄罗斯原油炼出来的。 更讽刺的是,欧洲人为了避开"俄罗斯原油"的标签,还得给印度炼油厂支付"洗白费"——每吨成品油的溢价高达100美元。这种"掩耳盗铃"的买卖,让印度炼油商笑得合不拢嘴,也让西方制裁成了国际笑话。 为啥印度要这么玩儿?说白了就是“两头通吃”。一方面,俄罗斯被制裁后原油卖不出去,而印度又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80%以上的原油靠进口。为了满足个人所需,更为了赚外快,莫迪政府便趁机压价,省钱的同时,又能囤积大量资源,简直是双赢! 另一方面,欧洲能源本就短缺,这些年因为跟着西方搞制裁,已经使他失去了俄罗斯市场。起初他还觉得自己能扛,但随着能源的短缺,德国、法国这种传统工业国已经开始撂挑子,光是德国汽车产业年损失就得超过3000万。但他又不敢直接买俄罗斯的原油,只能把印度炼油厂当成"救命稻草"。 这种"中间商赚差价"的生意,让印度在2023年节省了44亿美元的石油进口成本,还额外赚了几十亿转口利润。莫迪政府拿着这笔钱搞基建、买武器,把国内经济玩得风生水起。 俄罗斯更是这场游戏的大赢家。西方制裁让俄罗斯石油出口量暴跌,但印度的"接盘"让俄罗斯石油收入不降反升。2023年俄罗斯通过印度市场,每天多卖了80万桶原油,相当于一个中等产油国的产量。这些钱源源不断流入俄罗斯国库,支撑着前线的军火开支。 当然,印度的"倒油外交"也不是没有风险。2024年1月,印度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突然暴跌35%,主要是因为双方在支付货币上起了争执。俄罗斯想要人民币结算,印度却坚持用卢比,结果导致6艘油轮滞留公海。 不过,这种矛盾很快被"香蕉换石油"的新玩法化解——印度用农产品抵偿油款,既解决了支付问题,又消化了国内过剩的农产品。这种"土法炼钢"的智慧,让西方金融制裁再次破功。 印度的"中间商"角色,本质上是在大国博弈中找平衡。一方面,印度从俄罗斯购买S-400导弹系统,维持传统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又和美国眉来眼去,在半导体、军事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让印度在俄乌冲突中赚得盆满钵满,也让西方制裁沦为国际笑柄。 当欧洲还在为能源短缺焦头烂额时,印度已经在盘算着如何把"倒油生意"扩展到天然气领域——毕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能源战争中,谁掌握了"中间商"的角色,谁就能笑到最后。
答案其实就藏在印度的“低买高卖”策略里,2023年俄乌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印度三个
嬿娩绮梦长
2025-04-17 23:03: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