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飞机赢麻了!中国大飞机C919,又传佳音!国产大飞机的每一次突破都在社交媒体掀起狂欢,从首飞成功到商业首航,从斩获订单到亮相国际航展,C919俨然成为见证中国制造崛起的"顶流明星"。但当我们把欢呼声调低几个分贝,或许该听听发动机叶片转动时夹杂的杂音。 坊间总爱把C919称作"争气机",这个称号里藏着微妙的矛盾。我们当然要为国产大飞机的进步喝彩,毕竟从设计图纸到翱翔蓝天,中国人等了半个世纪。可细看驾驶舱里40%的进口零部件,琢磨着CFM国际的LEAP发动机,难免会想:这架飞机的"中国血统"到底有多纯?就像给孩子办满月酒,既想炫耀家族基因的强大,又不好明说借了隔壁老王家的好种子。 航空工业有个残酷的定律:造得出外壳不算赢,握得住核心才算数。C919目前最扎眼的短板,就是那台还得看人脸色的"心脏"。GE和赛峰集团的合资公司攥着发动机命门,哪天要是国际局势打个喷嚏,咱们的飞机说不定就得集体"感冒"。这让人想起京东方当年突破屏幕垄断的艰辛——没有核心技术,再漂亮的数据都像沙滩上盖高楼。 不过话说回来,全球化时代死磕100%国产本就是伪命题。空客A350照样用着罗罗发动机,波音787也没少用日本碳纤维。关键不在零件产地,而在能不能把别人的技术嚼碎了变成自己的养分。C919项目最珍贵的遗产,或许是培养出200多家本土供应商,让中航工业在系统集成领域练出肌肉记忆。就像学做菜,先照着菜谱做出像样的红烧肉,才有底气研发新菜式。 但市场从来不同情弱者,民航领域尤其现实。C919眼下拿着国内航司的"友情订单",可要想在国际市场撕开缺口,光靠情怀远远不够。适航证就像跨国婚姻的彩礼,欧美不点头,飞机再好也难进豪门。当年ARJ21用了整整六年才拿到美国适航证,这条荆棘路上既要技术硬实力,也得玩转国际政治的软刀子。 看着C919腾空的画面,总让人想起高铁逆袭的故事。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闯市场,中国制造似乎总在重复相似的剧本。但航空工业的复杂度高了不止一个量级,这里没有弯道超车的捷径,只有螺旋上升的曲线。或许再过十年回看,C919的最大价值不是抢下多少市场份额,而是为中国航空业培养出一批能打硬仗的"种子选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国产大飞机的“中国心”终于要沸腾了!面对波音断供危机,C919一季度仅交付1架,
【2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