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蒋介石邀请已经当了汉奸的庞炳勋前往南京担任要职,庞炳勋虽然知道自己不会有事,但还是坚持拒绝去南京。为此,他对旁人解释说:“知道我去南京就职的,不知道我的会以为我是被捕了。”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大地历经多年战火,终于迎来曙光。 但即使是这样,硝烟依旧未散,山河犹乱,各方势力迅速调整姿态,国共两党之间的冲突也在悄然升级。 在这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中,有一个人却陷入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他就是曾经的抗日将领、又被世人斥为汉奸的庞炳勋。 庞炳勋出身寒微,祖上无甚显赫之人,家境极为贫寒。 自幼便尝遍人情冷暖。他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不混出个样来,连饭都吃不上。” 为了生计,他早年投身军旅,起初只是个连名字都没人记得的小兵,负责在战场上扛炮送命。 可偏偏他命硬,也有点“傻劲”,一战又一战地冲杀上前,居然越打越出名,最后成了国民党一方的重要将领。 别看庞炳勋文化不高,但他打仗却是一把好手,尤其是在1938年台儿庄战役后,更是名声大噪。 在那一战中,他带领部队顽强死守,把侵华日军板垣师团打得节节败退,连板垣本人都灰头土脸地撤退,被日军高层批得狗血淋头。 可命运弄人,1943年,庞炳勋率部苦战于太行山地带,却因孤立无援,被日军合围。 弹尽粮绝、援兵不至,在山中坚守多日后,他眼看着部下一个个倒下,终于选择投降。 这一决定让他从民族英雄一夜之间沦为“卖国贼”,人们唾骂他“变节”、“无耻”,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当时的内心挣扎。 他曾在给部下的讲话中痛苦地说:“我庞某,保不住你们了。留着命,才有希望。” 投降后的庞炳勋,被日军安排在伪军中担任职务,他虽表面恭顺,但心中常怀愧意。 他时常对亲信低语:“我不是怕死,而是不想看着弟兄们白白送命。” 在日军占领区的这几年,他如履薄冰,既怕引起日方猜忌,也怕被民众认出指责,只得把自己锁在沉默中,度日如年。 幸运的是,日本战败了,一切似乎要重新开始。蒋介石在南京复政后,念及庞炳勋昔日战功,又想着“多一个将军,就少一份战乱”,便决定召他入京,安排要职。 这本是一次“赦罪提拔”,既保下了庞炳勋的命,也给予他重新站在阳光下的机会。 可出人意料的是,庞炳勋却断然拒绝了,他身边的幕僚百思不得其解:“老总,您这是为何?这是蒋委员长亲自点的名啊!”庞炳勋却只是冷笑,摇头说道。 “知道我去南京就职的,自然晓得是委员长保我一命;可不知道的,只怕以为我是被押着去领罪的。 到那时候,敌人也罢,战友也罢,说不定谁都想把我弄死。” 说罢,他长叹一口气:“我这一辈子,从炮灰一路拼到将军,杀人无数,图的不过一个‘忠义’二字。可如今这两个字,我一个都不配说了。” 他深知,哪怕蒋介石保得住他的官位,却保不住世人的口舌,更保不住自己夜半梦回时心中的愧疚与悔意。 他也明白,国共交锋的年代,身份暧昧的自己若被推上前台,非但难以立足,甚至有可能死得不明不白。 于是庞炳勋选择了隐退,他搬回了故乡,闭门谢客,每日种菜、养鸟、抚琴、念佛,也不再试图洗白。 这个昔日战场上的猛将,最终在沉寂中度过余生。 人们常说:“评功过要看全局。”庞炳勋的命运,正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军人缩影之一。 如今再看那句“知道我去南京就职的,不知道的以为我是被捕了”,已不是一句狡辩,更像是一位老兵看透人世、看透风雨后的深深无奈。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庞炳勋
蒋纬国参加作战会,发现作战厅长刘斐有一个怪动作,会后向蒋介石告发:此人必是共谍。
【3评论】【5点赞】
李新华
还有为实实在在为汉奸洗白的,庞投日后多次参加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这种东西不是汉奸那还有汉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