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圣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为何只有他最后得以善终?   西汉留侯张良作为帝

遥遥谈趣 2025-04-18 13:13:34

谋圣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为何只有他最后得以善终?   西汉留侯张良作为帝王师,一生深得《太公兵法》的思想精髓,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不伐其功,不矜其能”。他几次挽狂澜之既倒,于汉家天下的建立功不可没。   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前中后末都笼罩在紧张危急的气氛里。宴飨的前一天,项伯前来告危。“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危急时刻,张良将自己和刘邦看成一个整体,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明白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   他对项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义”字当先,失义则轻。张良直奔项伯的软肋,明为维护仁义,实则委婉护主。张良的忠诚护主得到了刘邦的尊重,二人接下来才能顺利谋划,在战术方面达成一致。   鸿门宴之后,楚汉双方逐渐形成“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此时,张良“勇于担责”和“甘于奉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张良善于为主帅谋划。比如第一计:兵占宛城;第二计:智取武关;第三计:约法三章……前后十计助刘邦得天下。张良深谙臣子的又一核心要求:功成弗居,善守谦道,即今天所说的甘居幕后,乐作嫁衣。   西汉建朝之初,高祖宴请功臣,曾称赞张良的才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刘邦为报答张良的“头脑功”,意欲“(子房)自择齐三万户”。这样的赏赐,在当时的封赏簿中是绝无仅有的。   但张良以谦恭之词婉拒了主上的恩赐:“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况且张良常说:“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这句话也让刘邦深有同感,当初自己只是沛县的泗水亭长,如今成为万人之上、万民仰望的皇帝,能有今天全靠手下一批忠心忠勇的谋臣武将。   王朝初建,接下来便是要定都。当时刘邦与群臣已经心照不宣,想要定都洛阳。一方面是洛阳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周围山河拱卫,地形险要。其次在于臣属的家乡情怀:老家都在沛丰邑中阳里,距离洛阳较近。   拟旨在即,但此时站出来一个叫“娄敬”的人持反对意见,这名小吏不看好建都洛阳而支持关中,他对比了洛阳和关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诸方面,分析出建都关中的优势条件。   但群臣不作退让,他们的理由是:自从周代定都洛阳以来,至今已延续数百年;其次很多功臣的家族都在洛阳周边,乡情牵绊,所以一致反对。张良思索一番后,支持了娄敬的建议。 刘邦也惊讶于张良的决策,因为张良是颍川人,颍川就在洛阳南部。张良当即表示洛阳地势容易四面受敌,但关中地势无论是受敌还是进攻都有缓冲的机会,粮草和物资也可以畅通无阻。 历史证明,娄敬、张良的主张是对的。张良建都思想,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深谋远虑。他缩小了自身的利益和感情,立于天下百姓的角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太平安宁着想,这种无私与大爱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 韩信曾经当着众人的面说刘邦的兵不过十万,攻守天下得靠自己,且自己的兵“多多益善”。韩信触犯了刘邦的大忌,刘邦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韩信发动十面埋伏灭楚,在军中威望很高。 “权臣称王”是历代皇帝都厌恶的一件事,这样意味着把皇权架空,有欺君的嫌疑。而张良始终不显功、不扬言。《太公兵法》中认为,“为下唯沉”“为下唯定”,即作为臣子,应当顺服虔敬,要安分行事,以此来建立君臣之间的礼节。 张良一生不彰显才能,不炫耀成就。张良的一生深谙《太公兵法》的精髓,掌握了诸多王朝更替之道,活用诸多君臣相处之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刘邦与张良就像乾卦与坤卦的关系,一个引领、一个顺从,分工不同而已,没有高下。 张良得以善终,流芳千古,是因为他把臣子应有的道德品质运用得得心应手,是臣子队伍中的楷模。张良的智慧与道德修养,对于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0 阅读:0
遥遥谈趣

遥遥谈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