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陈庚的儿媳妇钱如琴第一次来家后,看到开门的竟然是一名身穿便衣,头戴瓜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4-18 18:28:53

1958年,陈庚的儿媳妇钱如琴第一次来家后,看到开门的竟然是一名身穿便衣,头戴瓜皮帽的小老头,这让钱如琴下意识地以为是家里的管家,直到陈知非在她身后兴奋地喊“爸爸”,钱如琴才知道眼前这名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陈庚。 1958年秋天,钱如琴跟着丈夫陈知非踏进北京胡同里的陈家大院。新媳妇手心直冒汗,脑子里把公公的画像反复描摹——开国大将该是威风凛凛的军人模样,说不定门口还有持枪警卫。 院门吱呀一声开了,走出来的小老头让她愣在原地:瓜皮帽压着花白头发,灰布褂子洗得发白,脚上布鞋还沾着胡同里的泥点子。 钱如琴正犹豫着该喊"同志"还是"大爷",丈夫已经笑呵呵地喊了声"爸"。这个在菜市场碰见都不会多看一眼的普通老头,竟是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陈赓大将。 陈赓总说自己是"穿军装的老百姓",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的农家院里,小时候跟着祖父念四书五经,要不是看见乡亲们被军阀欺负得活不下去,他可能真会当个教书先生。 十八岁那年他扔掉毛笔扛起枪,在湘军里当个小兵,后来考进黄埔军校成了第一期学员。 战场上背着蒋介石跑过一百里山路,在上海滩当过情报科长的"王老板",朝鲜战场带着志愿军打过三八线,这些传奇故事到了家里全变成逗孙子玩的"老黄历"。 大院里的葡萄架下常见这样的场景:老将军歪在藤椅上哼花鼓戏,三个孙子爬在他膝盖上揪胡子。邻居王大妈来借酱油,看见他蹲在墙根修自行车,还以为陈家雇了个老伙计。 有回街道办搞卫生评比,戴着红袖章的老太太指着院子里的落叶唠叨,陈赓抄起扫帚就干活,边扫边跟人家拉家常:"您这检查比蒋介石的飞机还难躲嘞!"逗得老太太直不起腰。 钱如琴慢慢发现,公公的"普通"里藏着战场带来的印记。他右腿留着惠州战役的弹伤,阴天下雨就疼得直抽凉气,可从不许家人搀扶。 书房墙上挂着泛黄的地图,密密麻麻的红蓝箭头都是他亲手画的。 有次小孙子把玻璃弹珠撒在地图上,陈赓蹲在地上找了大半天,嘴里念叨着:"这可比找敌人的暗堡还费劲。"但转头就教孩子们用弹珠玩战术推演,把淮海战役讲得像评书。 陈知非在汽车厂当技术员,有回厂里机器坏了找不着毛病。陈赓听说后戴上老花镜,把儿子带回来的图纸铺了满炕。 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手,捏着铅笔在零件图上画圈:"这儿是不是齿轮咬合有问题?"厂里老师傅按这法子真修好了机器,厂长还以为是请了苏联专家。 陈赓却摆摆手:"我这是土包子办法,当年打小鬼子那会,枪栓卡壳了还得用脚踹呢。" 逢年过节总有人提着礼物上门,有老部下也有想走关系的。陈赓让警卫员在院门口支个桌子,放上"拒礼登记本"。 有回某厂长送来两筐蜜桔,他转手就抬到职工食堂,还附上字条:"前线将士啃炒面,后方干部吃蜜桔,这橘子我咽不下。" 后来这事在《解放军报》登出来,毛主席开会时还拍他肩膀:"陈胡子,你这招比打仗还厉害啊!" 钱如琴最佩服公公教孩子的方法。大孙子考试不及格,他领着孩子到军事博物馆,指着缴获的日军军刀说:"当年小鬼子拿着这玩意吓唬人,咱们拿小米加步枪照样打赢。你现在课本上的难题,还能比鬼子的碉堡难攻?" 小孙女学骑自行车摔破膝盖,他一边抹红药水一边讲:"我像你这么大时,背着受伤的战友爬了十里山路。你这点小伤,明天就能接着骑。" 1960年闹饥荒,陈赓把特供的猪肉全送到幼儿园。 家里天天吃红薯饭,有回炊事员偷偷给他蒸了碗鸡蛋羹,他端起来就倒进大锅菜里:"当年过草地,炊事班老班长把最后把炒面留给我,自己饿死在雪地里。 现在我碗里多块肉,心里就多块疙瘩。"这话后来被周总理知道了,在干部会上当典型表扬,陈赓却臊得直挠头:"家里婆娘告的状,作不得数。" 钱如琴永远记得那个下雪天。她抱着发烧的孩子往医院跑,在胡同口撞见蹬三轮回来的公公。陈赓把军大衣裹住孩子,自己穿着单衣在前面蹬车,白胡子上挂满冰碴子。 护士认出老将军要安排单间,他摆手说:"老百姓家孩子怎么住,咱就怎么住。"后来孩子病好了,他把自己存的奶粉票全塞给儿媳妇:"我老了喝不着这个,别亏着孩子。" 1961年春天,陈赓伏案写回忆录时突然倒下。临终前看着满屋子的儿孙,他手指在虚空中比划,像是在指挥最后的战役。 追悼会上,彭德怀摸着棺材直掉眼泪:"陈胡子啊,说好退休后一起种地的..."二十年后,钱如琴带着孙子去八宝山,孩子指着墓碑问:"爷爷真是大英雄吗?"她指着碑前不知谁放的野菊花:"你看,记得他的人,比碑上的字还多。"

0 阅读:54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