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淞沪会战,谁先开了第一枪?1937年8月9日下午,日本驻上海部队的一名叫大山勇夫的军曹,准备伪装进入虹桥机场进行侦查。守卫机场的中国士兵早已获悉日军的企图,在一番激烈争吵过后,机场守卫主动开枪击毙了大山勇夫。 1937年8月11日的上海,夜色笼罩下的街道显得格外寂静。这座远东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此时正笼罩在一片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中。街上的行人步履匆匆,许多商铺提前关门歇业。白天还熙熙攘攘的南京路,入夜后只剩下零星的人影。 虹口区的日租界内,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调动。他们刻意避开主要街道,走小巷、借夜色,将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指定地点。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也在暗中布局。早在8月初,国民政府就已经在上海周边部署了重兵,只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就在两天前,一起看似偶然的冲突,成为了这座城市命运的转折点。8月9日下午虹桥机场附近发生的枪击事件,成为了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的导火索。 当时的虹桥机场,是上海对外联系的重要枢纽。中国军方早已通过情报网络获悉,日军正计划对机场进行秘密侦查。情报显示,日军驻上海特务机关派出了一名军曹大山勇夫,企图以平民身份混入机场内部。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机场守卫部队的耳中。 守卫虹桥机场的中国士兵们严阵以待。那个下午,一个可疑的身影出现在机场外围。这个人穿着便装,但走路的姿势却带着明显的军人特征。他就是日本军曹大山勇夫。当他试图接近机场设施时,被中国守卫拦下盘查。 双方随即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大山勇夫拒绝出示证件,坚持要进入机场区域。在持续的争吵中,局势迅速升级。当大山勇夫做出疑似掏武器的动作时,机场守卫当即开枪,将其击毙。这一枪声,打破了上海表面的平静。 这起看似简单的冲突背后,实则暗藏玄机。日本驻上海特务机关派大山勇夫前来侦查,目的并非单纯的情报收集。他们早已掌握了中国军队在上海周边集结的情报,此举更像是在试探中国方面的底线。而中国守军的果断反应,也绝非临时起意。 在大山勇夫事件发生前,中国驻沪情报部门就建立了一个严密的情报网络。通过各种渠道,他们不仅掌握了日方的活动规律,还成功预判了日军的侦查意图。机场守卫的当机立断,正是建立在这些情报基础之上的。 这一枪的背后,是中日双方在上海这个国际舞台上的较量。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冲突,更是双方力量博弈的缩影。对于已经做好战争准备的双方来说,这个导火索来得恰到好处,却又在情理之中。 此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即将爆发的火药桶。大山勇夫的死,只是将这个必然的结果提前了几天。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表面平静下,战争的阴云正在迅速集聚。 大山勇夫的死讯很快传到了日本驻上海部队的指挥部。日方立即向中国政府提出强硬交涉,要求"严惩凶手"。他们派出交涉代表,态度咄咄逼人,声称这是对日本军人的蓄意谋杀,必须给出一个合理解释。 面对日方的施压,中国政府的应对可谓巧妙。早在事发之初,相关部门就已经制定了应对预案。他们找来一具死刑犯的尸体,声称这就是开枪打死大山勇夫的守卫。同时,中方还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说法:是大山勇夫先开枪打死了中国哨兵,随后其他守卫才将其击毙。 这个解释显然无法让日方满意。日本驻上海部队随即要求对事件展开更深入的调查。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中国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国民政府断然拒绝了日方的要求,并表示案件已经了结,不需要进行更多调查。 中方的底气来自于充分的军事准备。早在事发前,驻沪国军就已经完成了战前部署。第88师主力部队已经悄然进驻市区关键位置,第87师则在外围建立了多道防线。这些部队都经过精心训练,装备精良,战斗意志高昂。 同时第36师也在紧急调动中。这支被称为"德械师"的精锐部队,装备了大量德制武器,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中最具实力的部队之一。他们采取了分散进城的方式,避开日军的耳目,通过各条道路秘密进入上海。 蒋介石的战略意图很明确:要在上海给予日军重创,以提振全国抗战士气。8月11日晚他下达了进攻命令。三个主力师的任务是:拿下日军在虹口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打出中国军队的威风。 日军也没有坐以待毙。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已经秘密集结了近五千人的兵力。他们在虹口区构筑了多处工事,将居民楼改造成了火力点,准备与中国军队展开巷战。租界内的日本平民也在有条不紊地撤离,为即将到来的战斗让出空间。 战争的阴云越来越浓。大山勇夫事件看似是一个偶然的导火索,实则是双方较量的必然结果。日方原本想通过这次侦查来试探中国的态度,却没想到遇到了如此强硬的回应。如果当时日本人能够稍微退让一步,或许战事还能推迟几天。但历史没有如果,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战争的爆发是无法避免的。 1937年8月的上海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这场即将爆发的会战,不仅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命运,更将影响整个中国的抗战进程。第一枪已经打响,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城市会战。
八·一三淞沪会战,谁先开了第一枪?1937年8月9日下午,日本驻上海部队的一名叫
星瑞看历史
2025-04-18 18:47: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