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去食堂打饭,一边给食堂师傅递饭票,一边说:给你的数据,你验算一下。食堂师傅莫名其妙:想干啥?旁边的邓稼先赶紧拍了拍程开甲,提醒他:程教授,这里是饭堂。
回过神来的程开甲,连忙道歉。
到了饭桌后,程开甲一边吃馒头,一边用筷子,蘸着汤在桌面上演算着。
程开甲究竟在算什么,连吃饭时间都不放过?
事情还得从1960年说起。
当时的程开甲正在南京大学任教,校长郭影秋递给他一张纸条说:北京有重要任务,需要你去明天就去报道。
至于去做什么?要做多久,一概不知。
几经转折到了研究所——荒凉的西北大漠,他才知道自己是来造原子弹的。
那时候程开甲在固体物理学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他毅然放弃了。
曾经有人问过他:是什么原因让你义无反顾?
程开甲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国家需要。
从此,他从一个搞教学和科研的教授转为研究从未涉及的原子弹。
为了尽快取得研究成果,程开甲一刻也不敢松懈,脑子里想的都是数据和公式。
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对程开甲来说,不能好好吃饭是常态。
一天凌晨,他一掀开被子,被子里滚出两个苹果,把他吓了一跳。
原来,这是妻子为了让他的营养跟得上,不管多么困难,都要保证有一个苹果。
程开甲突然想到,自己好像没有吃饭,于是抓起一个苹果往嘴里送。
结果,苹果还没有吃完,他就睡着了。嘴里还剩着没有咽下去的苹果。
夜里刮了风沙,被子被蒙上了一层细沙,没吃完的苹果,也落满了灰尘。
生活上的艰苦,研究上的困难,也丝毫没有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1964年,看着高塔上的原子弹即将引爆,程开甲精神紧张,嘴唇颤抖,默念着:会响的,一定会响的……
伴随着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在罗布泊升腾而起,成功了,程开甲激动得双眼含泪。
为了取得核爆炸数据,程开甲不顾高温,放射性等危害,坚持要到核爆中心,还调侃着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当年其他进行核实验的国家也只是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
正是程开甲和战友的付出,我国取得了核试验的原始资料。
对于自己做的这些风险很大的事情,程开甲认为很有必要,每次他都会有新的收获,产生新的认知。对下一个实验方案的考虑和设计很有帮助。
程开甲是进行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人们称他为“核司令”。
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在他主持的一次次试验,成功的背后,是程开甲的创新拼搏和舍己奉献精神。
一次,为了完成实验,他甚至和基地的司令员起了争执。
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和司令员争,出了问题,有司令员负责。
可程开甲却说:我才不管你是不是司令员,我只看你讲不讲科学,这些数据,都是我在实践中计算出来的,是科学的。
在他生命中,科研容不得半点儿戏。
1999年,程开甲获得国家授予的“两弹一星”勋章。隐姓埋名40多载的这个名字——程开甲,轰动全国。
87岁时,程开甲亲笔写下:“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
这是他一生所坚持和奉行的,也是他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
做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