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
电影热辣滚烫贾玲的《热辣滚烫》无疑是去年春节档最“热辣”的存在——34亿票房、郫县7.5分、短视频平台超2亿点赞的营销神话,让这部翻拍自日本《百元之恋》的电影成了舆论的“拳击台”。春日荐片季
从戏内看,贾玲饰演的乐莹用一年减重100斤站上拳击场的蜕变,确实精准击中了普通人“为自己赢一次”的集体情绪。雷佳音、张小斐等喜剧熟脸的加盟,以及“胖瘦贾玲对唱”“公主抱”等短视频高光片段,让人收获了笑泪交织的爽感。但剥离营销滤镜,影片的割裂感也暴露无遗:角色全员工具人化(闺蜜抢男友、表妹恶意剪辑等情节缺乏铺垫),主角月薪2500却住大平层、赊账学拳击等逻辑漏洞,让故事更像一场“小品式”的幻想。
戏外,贾玲的“消失一年暴瘦”无疑是最成功的营销案例。从吊足胃口的背影海报,到减肥日记的彩蛋轰炸,再到“变强而非变瘦”的话术包装,这场“肉身行为艺术”甚至让人分不清自己感动的是乐莹还是贾玲。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当电影的核心价值被简化为“一斤肉值3700万票房”的换算公式,当“女性成长”主题沦为身材对比的视觉冲击,中国电影是否正在陷入“热搜即正义”的怪圈?
《热辣滚烫》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影视行业的矛盾:它证明了精准营销能创造票房奇迹,却也警示我们——若电影只剩“短视频式高潮”,观众终将用脚投票。毕竟,真正的“赢一次”,不该只是数据上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