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总理卡尼上任仅10天便宣布2025年4月28日提前举行大选,这一决定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驱动: 1. 避免议会的不信任投票,巩固其执政合法性。 卡尼领导的自由党在议会中仅占少数席位(152席),而且他本人并非通过民选成为总理(接替辞职的特鲁多),面临可能的不信任投票风险。若未提前大选,其政府可能迅速倒台。 卡尼作为“政治素人”,缺乏民选基础,提前选举旨在通过获得选民授权确立其执政的合法性,避免因少数派的政府地位而受制于反对党。 2. 应对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施压与主权威胁。 特朗普对加拿大加征关税,并声称“加拿大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甚至威胁将其变为“美国第51个州”。卡尼将此描述为“加拿大人正面临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强调需要通过选举获得更强大的民意支持以对抗美国的经济与主权挑战。 卡尼承诺通过发展经济、调整贸易政策(如保留对美报复性关税)和强化国际合作来回应特朗普的威胁,但是需要民众授权以增强谈判筹码。 3. 利用民调逆转优势锁定胜局。 特鲁多辞职后,自由党支持率从落后保守党25个百分点逆转为领先2个百分点(39%:37%)。卡尼希望借助当前势头提前选举,避免未来数月的支持率波动。 分析认为,卡尼的国际金融背景(曾任加拿大和英国央行行长)和中间派经济政策(如减税、取消碳排放税)吸引了对保守党的民粹倾向持怀疑态度的选民。 4. 选举策略与政治博弈。 选择最短竞选周期(36天),可能压缩对手调整策略的时间,巩固自由党在关键议题上的主导叙事,如经济复苏、国家安全与主权维护。 保守党领袖波利耶夫因政策与特朗普相似(如放松环境管制、反“觉醒文化”)引发选民担忧,卡尼借此塑造自身为“理性应对危机”的领导者的形象。 5. 国内政策调整与选民承诺。 卡尼提出多项惠民政策,包括为中产阶级减税、取消家庭碳税、扩大医疗福利和住房支持,旨在快速争取选民信任。 同时,他批评特鲁多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承诺通过政府效率改革控制支出,平衡经济刺激与财政纪律。 总之,卡尼的提前选举决策是多重危机与机遇交织的结果:既为规避议会风险、巩固权力,也试图以“抗美护主权”为旗帜凝聚民意,同时利用短期民调优势锁定长期执政基础。其成败将直接影响加拿大在美加关系、经济转型和国内政治格局中的走向。
在最近的加拿大大选辩论中,回答谁是对加拿大最大的威胁,总理卡尼说:中国和中国人。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