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争中,双方除了军事交锋之外,也会存在某些“合作”,其中包括俘虏和阵亡者遗体的交换。 当然,这种交换不是两国之间直接接触的,而是通常经由中东国家阿联酋的协调来进行。 不过俘虏的交换比例和阵亡者遗体交换的比例不同,前者通常遵循1比1的交换比例,而后者的比例相差则非常悬殊。
以在4月18日最新一次交换阵亡者遗体的情况来说,乌军用41具俄军阵亡者遗体,换回了909具己方的阵亡者。 很显然,这又是一次极其悬殊的交换比例,达到了1比22之多。 我们在网络上经常能够看到俄乌两军打得“有来有回”的说法,但反映到阵亡者遗体的交换上却是如此压倒性的比例,这显然是很夸张的。 因为这意味着俄军只有一个加强排的遗体落到了乌军手里,而乌军却有一个加强营的遗体落到了俄军手中。 难道说俄乌战场的双方战损比夸张到这种地步了吗?
这肯定也不至于,否则俄军豁出些伤亡的话,早就把战线推到第聂伯河了,甚至于战争也早就彻底打赢了。 但具体到现实层面,俄军虽然在推进,但速度并不算快。 所以这个1比22的阵亡者遗体交换比,不代表双方真实的战损交换比例。 不过因为这一比例确实太过悬殊,它能表达出的信息也是不少的。 首先就是乌军能够控制的俄军阵亡者遗体很少,这说明乌军很少能够占领俄军阵地,并在将其控制的情况下从容地打扫战场。
比如乌军最近对别尔哥罗德方向的攻击,虽然一度冲入了两个村子,但后续均未能巩固占领,又被俄军赶了回来;这种连立足都困难的情况,显然是不会从容到把打死俄军的遗体也带回去的程度。 而在红军城等方向的反击,乌军几乎也是一样的流程——打进去了,站不住脚,然后又被反击出去;在这一过程中最多只能拍到一些俄军遗体的照片,但不大可能带回去。 甚至说这些突入到村内的乌军,自己往往很快就阵亡了,因为后继无力他们的遗体反倒会被俄军所掌握。 可我们将视角转换到俄军方面的话就会发现,俄军对于占领区域的巩固程度是比较高的。 比如对库尔斯克区域反攻后,乌军现在都没能再打回去,推进到苏梅州方向后,乌军也未能将俄军驱逐。
那么乌军阵亡在战区的人员,自己肯定是无法回收的,毕竟活人都进不去了;而俄军因为掌握了战场,所以要打扫战场,因此也会顺便收殓乌军的阵亡者遗体。 库尔斯克——苏梅方向是这样,其他的推进方向也是如此,这样的话手里掌握的乌军阵亡者遗体就比较多了。 甚至就俄方部队所反馈的一些信息来看,他们对于部分被炸烂的乌军阵亡者已经不太积极地收殓了,这部分乌军阵亡者很可能就成为了永远的“失踪者”。 而失踪人员和阵亡人员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造成了一种很可悲的现实:能够被俄军收尸并且交换回到乌克兰的阵亡人员,反倒还算比较幸运的了,毕竟遗体回去了总要安葬,而且相关的抚恤也肯定得发了。 不然总说某某人员失踪了,就不落实待遇,这对于实际上已经阵亡的人员及其家属总是不公平的。
所以俄乌的阵亡者交换,更多是反映了双方对于战场的控制程度。 而这种悬殊的比例会证明:俄军的进攻往往是比较有效的,而乌军的进攻往往会“有始无终、虎头蛇尾”,这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战场优势在哪一方。 甚至具体到真实战损比方面,俄军也是占优势的,只不过比例肯定没有1比22这么夸张,可能也就1比3这个样子。 别看这个比例没有特别夸张,但俄军自身也打得不轻松。因为当战争的量级提升后,即便这样的交换比也足以令俄军付出相当庞大的绝对损失数。 比如前段时间俄反对派收集到的俄军阵亡者信息就超过了10万人,这还不包含顿巴斯的兵员,以及存在的遗漏数据。 所以我们说俄乌之战是相当惨烈的,30多年前尚且还是一个国家的双方,在这场战争中所付出的代价可谓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