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赵构,20岁就当了皇帝, 55岁时就把皇位禅让给了他的养子赵昚,因为当时政局不稳,金囯不断派兵南下侵扰边境,且战且和,让人操碎心的事情太多,于是,宋高宗干了三十来年的皇帝后,就主动禅让退休了。 "今日朝会,金使竟敢辱我!"赵构离席时泪流满面,这一幕发生在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下之际。金国使者在众臣面前宣布宋钦宗已死,并大肆羞辱赵构,让这位55岁的皇帝当场崩溃。然而,这只是赵构一生中众多挫折的最新一章。 时光倒转至三十五年前,作为宋徽宗第九个儿子的赵构,原本不在皇位继承序列的前列。他母亲韦氏只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妃子,在后宫中毫不起眼。尽管如此,年少的赵构却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上千字的古文,他看上几遍就能烂熟于心"。他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还喜欢骑马射箭,性格刚直,有几分武将风范。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城的靖康之变。当年,金军俘虏了徽钦二帝及大量宗室大臣,唯有赵构成为漏网之鱼。年仅二十岁的他在群臣拥戴下仓促登基,却面临着"无钱粮、无军队、无大臣"的窘境。赵构曾经经历过与金人的对峙,在被选为人质时还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气概,让金人怀疑他不是皇子而是"将门之子"。然而,当他亲眼目睹金兵的残忍后,骨子里的恐惧开始显现。 从1127年到1138年,赵构在金军的追击下不断南逃,足迹遍布应天(今商丘)、南京、扬州、杭州、宁波、温州等地。"整整逃亡了11年,赵构才在临安(杭州)安稳下来"。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成了他心中永久的阴影,甚至他唯一的儿子也在南京的苗刘兵变中因惊吓夭折。逃亡的创伤导致他患上了"恐金症",据说甚至"被吓的不能人道",这也是他后来无子的原因之一。 在赵构领导下,南宋朝廷逐渐招募军队与金军对抗。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屡立战功,为南宋赢得了喘息机会。然而,内忧外患并存——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多如牛毛","主要是收税太高了"。经过连年战争,赵构渐渐倾向和议,特别是当岳飞高呼"迎回二圣"的口号时,这让赵构格外忧虑——如果徽钦二帝真被接回,他的皇位又该如何保全? 于是,在岳飞兵锋直指朱仙镇、收复汴京在望之际,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中断了北伐大业,选择了与金国议和。这一决定虽换来了暂时的和平,却也让赵构背负上了千古骂名。 "莫须有"——这三个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冤案代名词,而这背后正是赵构的政治考量。1142年,绍兴和议刚达成两个月,赵构便与宰相秦桧合谋,以"谋反"罪名将岳飞处死。这位抗金名将曾连战连捷,但他的忠勇反而成了致命伤。 究竟为何赵构要铲除这位朝廷栋梁?表面上看,岳飞的"迎回二圣"口号与赵构的统治相悖,但深层原因更为复杂。岳飞部下战斗力强盛,被民间亲切称为"岳家军",声望之高让赵构如芒在背。历朝历代敢称某家军的,都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但这些部队都没有好下场。加上岳飞在鄂州有稳固的地盘,手握重兵又有民心,这让赵构夜不能寐。 赵构深知,长期与金国交战已让南宋财政拮据。南方农民起义多如牛毛,主要是收税太高了,老百姓只能起来反抗,比较出名的就是钟相杨幺起义,这就是岳飞平定的。这位以保全江山为第一要务的皇帝,最终选择了割地赔款换和平,以"杀忠良、求苟安"的方式稳定南宋政权。 绍兴和议后,赵构终于得以安定下来,开始整顿国内。随着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南宋逐渐恢复元气,社会趋于稳定。然而,这种偏安一隅的生活被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辛辣讽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和平的假象在1161年被打破。金主完颜亮率六十万大军南下,声称要一举灭宋。更雪上加霜的是,金国使者竟在朝会上公开羞辱赵构,宣布宋钦宗已死的消息,让他当场痛哭离席。幸好虞允文在采石矶一战大败金军,摧毁了他们的渡江船只,才避免了南宋灭亡的命运。 这次危机让赵构意识到,自己押上声誉推行的议和政策已彻底失败。当金军兵败、完颜亮被杀,局势再次稳定时,55岁的赵构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禅位。 1162年,他将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昚。有趣的是,赵昚并非赵光义的后人,而是赵匡胤的七世孙。赵光义一脉的宗室子弟,大多在靖康之耻中被俘带回金国,仅剩下的子孙也没有优秀人才。选择赵匡胤后人还有另一层考量:即便金国推出傀儡皇帝,也没有什么用。
南宋高宗赵构,20岁就当了皇帝,55岁时就把皇位禅让给了他的养子赵昚,因为当时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21 00:56:57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