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伟人前往杭州视察,落榻杭州刘庄宾馆。午饭后,伟人与服务员们聊天,1位女服务员说了一些情况。伟人眉头紧皱,讲:“这怎么能行?你年纪太小了,太不容易了,我援助你500元稿费。” 一九六五年深秋的杭州刘庄宾馆,青砖黛瓦的院子里飘着桂花香。毛主席披着灰色中山装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半截香烟,正和几个服务员唠家常。 有个叫孙丘珍的姑娘缩在人群后头,蓝布工装洗得发白,手指头绞着衣角不敢抬头。 这姑娘命苦,爹是盖房子的工人,前些年从脚手架上摔下来瘫在床上。娘身子骨弱,干不了重活,弟弟才十岁出头,全家四张嘴就指着她每月二十八块工资过活。 组织上照顾,每月多给七八块补贴,可三十来块钱哪够买米买药?孙丘珍天天晌午啃凉馒头,省下饭票给弟弟买铅笔本子。 毛主席听完这情况,烟灰积了老长一截。他扭头跟秘书交代:"从我稿费里支五百块,给这丫头救救急。"那时候普通工人月工资也就三四十,五百块顶得上孙丘珍干两年。 姑娘吓得直摆手,说啥也不敢接这钱。毛主席拍着藤椅扶手说:"这钱本来就是老百姓给的,现在还给老百姓用,天经地义!" 这可不是头回见毛主席帮人,早年间在延安,有个寡妇家的房梁让白匪烧了,他二话不说把自己津贴全掏出来。后来进城了,身边工作人员家里遭灾,他总惦记着从稿费里拿钱接济。 管钱的秘书老吴最清楚,毛主席的稿费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资助过的人,有烈士遗孤、穷学生、受灾老乡,最多的就是普通劳动者。 要说这稿费,里头门道可不少。毛主席的书在全国卖得好,出版社按月往中办特别账户打钱。到七六年老人家走的时候,账上攒了一百二十四万,可他自己连双新皮鞋都舍不得买。 有回炊事员想给他炖个鸡汤补身子,他听说要花三块钱,摆摆手说不如买二十斤土豆,能让警卫班小伙子多吃几顿饱饭。 孙丘珍攥着五百块钱票子,手抖得像筛糠。这笔钱救了全家命——给爹抓了中药,送弟弟进了学堂,扯布给娘做了身新棉袄。 打那以后,她逢人就说毛主席的好,在宾馆干活更卖力了,把毛主席住的屋子收拾得窗明几净。有回收拾书桌,看见稿纸上改得密密麻麻的字,才知道那些帮老百姓的钱,都是老人家熬夜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转过年来冬天,毛主席从上海开完会又住进刘庄。孙丘珍端茶进去时,听见他正跟干部发火:"修个园子花那么多钱,能给多少娃娃盖学校?" 原来有人想把刘庄翻修成高级宾馆,毛主席指着窗外的西湖说:"老百姓过不好日子,修再好的房子我看着都堵心!" 这话传到孙丘珍耳朵里,她蹲在厨房灶台边上直抹眼泪。第二天起了大早,摘了自家院里种的青菜,托炊事员给毛主席炒了个素菜。 毛主席尝了口直夸新鲜,听说是个服务员自家种的,特意让秘书去道谢。孙丘珍躲在柱子后头,看着穿补丁睡衣的老人家在院子里散步,心里跟压了块热乎年糕似的。 后来特殊年月里,有人造谣说毛主席稿费过亿。孙丘珍急得直跺脚,拉着街坊四邻说:"我这条命就是毛主席拿稿费救的,他要真有那么多钱,还能住漏风的屋子?还能穿带补丁的睡衣?" 这话说得实在,街坊们想起自家受过接济的亲戚,都跟着点头。 如今刘庄宾馆还留着毛主席住过的小院,孙丘珍当年收钱的条子存在革命博物馆。玻璃柜里发黄的信纸上,钢笔字还清清楚楚:"今支取稿费五百元整,补助刘庄宾馆职工孙丘珍同志。毛泽东 1965.12.16。"旁边摆着孙丘珍后来写的感谢信,皱巴巴的信纸上泪痕晕开了墨迹,字字都是老百姓的心窝子话。
1965年,伟人前往杭州视察,落榻杭州刘庄宾馆。午饭后,伟人与服务员们聊天,1位
玉尘飞啊
2025-04-21 13:50: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