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王朔说,台湾根本就不必打,一群台南土鳖而已。上兵伐谋,只需要宣布台湾海

不服输的三傻 2025-04-21 18:05:08

2007年王朔说,台湾根本就不必打,一群台南土鳖而已。上兵伐谋,只需要宣布台湾海峡是战区,不费一兵一卒,台湾的保险费都得涨,股市也得完。宣布台湾上空禁空,所有官方飞机一律不得起飞,否则就击落。然后实施经济封锁。联合所有与中国政府关系交好的国家,不买台湾的任何东西,让它的香蕉全烂地里。 2007年的台海局势紧张得令人窒息。陈水扁当局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台独”政策,包括推动“入联公投”、修改教科书实施“去中国化”,将两岸关系推向深渊。 这一年,大陆内地知名作家王朔在一档节目中,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他大胆而充满争议的观点。 他主张,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完全可以对台湾形成有效遏制,而不必诉诸武力。这番言论一经播出,便在社会各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王朔的核心观点是“上兵伐谋”。他认为,台湾并不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对手,不需要通过战争这样的代价极高的手段便能解决问题。 具体而言,他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宣布台湾海峡为战区,这将迫使国际海运保险费用大幅上涨,直接动摇台湾的经济命脉; 禁止台湾上空的官方飞机飞行,通过空中禁令限制台湾与国际社会的政治联系;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经济封锁打击台湾的出口贸易,尤其是针对其农产品,例如让台湾出口的香蕉“全烂在地里”。 这些措施,既可以避开战争的伤害,又能够以最低成本使台湾“付出代价”。 这一主张虽然犀利,却并非空穴来风。王朔的思路借鉴了许多历史经验。例如清朝康熙年间姚启圣的“剿抚并用”策略便与之颇为相似。 当时,郑氏政权割据台湾,成为清廷的隐患。姚启圣通过经济封锁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贸易往来,同时采取招抚措施,分化郑氏政权内部的力量。 这种双管齐下的手段,最终促成施琅收复台湾,避免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同样地,在现代经济高度依赖贸易的背景下,台湾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经济、外交等非军事手段逐步化解。 王朔的观点之所以引起巨大争议,不仅是因为其内容的大胆直接,还在于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思考。他反复强调,战争是政治的最后手段,其代价难以估量。 他说:“一个解放军战士的命比全部李嘉诚的钱更值钱。” 这句话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和平的渴望。他指出,战争的牺牲者往往是普通百姓,尤其是那些最底层的士兵,而推波助澜的政客则常常身居幕后,不承担实际风险。 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台海危机,同样证明了军事与经济手段结合的有效性。 1954年和1958年的两次台海危机中,解放军通过炮击金门等行动对国民党政权形成强大威慑,同时在外交上对美国等支持“台独”的国家施加压力。 这种多层次的战略,使得“台独”势力一再收敛,台海局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采取了军事行动,大陆始终保持了克制,没有让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这种智慧的运筹与王朔的“上兵伐谋”不谋而合。 王朔的言论不仅对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也暴露了台湾当局政策的短视性。陈水扁当局为了拉拢选票,不断在国际社会挑衅大陆,试图通过“台独”议题制造对抗。 然而,这些政策却让台湾经济陷入困境,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加剧。普通民众的利益被牺牲,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 正如王朔所说,“最终为战争付出代价的,永远是那些老百姓的孩子。”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台湾问题的核心症结。 事实上,不仅在大陆,台湾内部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质疑“台独”政策的可行性。 民调显示,许多台湾年轻人对两岸关系的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希望通过和平发展寻找共存之道。 而大陆方面,也在逐步调整对台政策,从早期的军事震慑转向更多经济文化交流。两岸贸易的密切往来,已经使得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王朔提到的经济封锁,其实已经被许多人认为是大陆手中的“王牌”,虽然尚未完全使用,但潜力巨大。 王朔的言论也让人想起1995年的李登辉访美事件。当时,李登辉以“私人名义”访问美国,这一举动被视为严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引发了大陆的强烈反应。 为应对这一危机,大陆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同时展开密集的外交行动。 最终,李登辉的“台独”计划遭到重创,大陆的立场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这一事件再次证明,解决台湾问题需要的不仅是强硬的手段,更需要智慧的谋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朔的观点是一种提醒: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武力可以单方面实现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多维度策略,才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关键。 台湾民众读过《日月潭》,大陆年轻人向往台湾的美景与美食,这些文化纽带始终存在。如何利用这些纽带,化解两岸隔阂,是每个决策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不服输的三傻

不服输的三傻

不服输的三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