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后,以“私产”为由请求归还祖宗牌位,没想到故宫方只说了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羞得满脸通红。 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可还在紫禁城里保留着个“小朝廷”。 那时候虽说没了实权,可紫禁城里的宝贝那叫一个多,历代皇帝攒下的家底,都在这儿了。这些宝贝在溥仪心里,那就是自家的私产。 溥仪在紫禁城的日子,也不太平。一方面,国民政府答应给的每年400万银元经费,常常是打折扣的,这小朝廷开销又大,入不敷出。 另一方面,溥仪心里一直有个复辟的念头,想着“恢复祖业”,为了给自己积攒资本,就动起了文物的歪脑筋。 从1922年开始,他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偷偷把大量珍贵文物运出紫禁城。这一运,可不得了,无数国宝就这么流出去了。 像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珍贵的古籍善本《资治通鉴》原稿本等,这些可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啊。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这可是溥仪命运的一个大转折点。冯玉祥直接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废除溥仪皇帝尊号,把他从紫禁城赶了出去。 溥仪走得匆忙,供奉在寿皇殿里的清朝历代皇帝牌位和画像,就这么留在了宫里。 此后的溥仪,那日子过得跌宕起伏。去了天津,又被日本侵略者扶持,在东北搞了个伪满洲国,当了傀儡皇帝,彻底沦为日本侵华的工具。 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后来又被引渡回国,关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了10年。 这10年,把溥仪从一个封建帝王,改造成了能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被特赦回到北京后,溥仪的生活慢慢走上正轨。他先是在妹妹家借住,后来政府给他安排了住处,还让他去北京植物园工作,种种花、卖卖门票啥的。 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祖宗牌位,觉得那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东西,得拿回来。于是,他就跑去故宫博物院,跟工作人员提出要取回祖宗牌位和画像。 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一听,就跟溥仪讲,从历史和法律角度,这些牌位和画像早不是某一个家族的了,而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 故宫博物院是国家设立专门保护文物的地方,得把这些宝贝保管好、研究好、展示好。 有个工作人员还跟溥仪举例子说:“明朝皇帝的牌位和画像也在故宫,这么多年也没见明朝后人来要啊。清朝取代明朝,也没把明朝皇室牌位画像还给人家后人。现在时代变了,这些文物都成国家的文化财富了,得国家统一管。” 溥仪听了,一下就愣住了,脸也红了,不知道说啥好。 其实啊,故宫不把牌位给溥仪,还有其他原因。从文物保护专业性来讲,这些牌位制作工艺特别讲究,用料也都是好东西,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在故宫,有专业的环境和技术人员,能把牌位保存得好好的。溥仪作为普通公民,可没这专业知识和条件,保不准因为保存不当把牌位给毁了。 从文物安全角度看,牌位一旦离开故宫监管,风险太大了。以前历史上,因为战乱、保管不善,多少文物都丢了、坏了。 就说乾隆皇帝的牌位,当年被太监几十两银子卖给德国古董商人,在德国供奉了90多年,2005年才被爱国人士花大钱拍回来。 要是溥仪把牌位拿走,再出点啥意外,那可就损失大了。 溥仪虽说心里遗憾,可慢慢也接受了这事儿。后来他再也没提过要牌位,而是安安心心过自己的日子,还写了《我的前半生》,把自己的经历都写下来,给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后,以“私产”为由请求归还祖宗牌位,没想到故宫方
霜狼踏雪寻梅香
2025-04-21 21:22: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