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突然下旨,让奴才们去永和宫把78岁的愉妃抬过来,敬事房小太监赶忙劝道:“太上皇,愉主子年事已高,如今已经没有她的牌子了......”话还没说完,乾隆呵斥道:“今晚,朕只要愉妃,难道你想抗旨吗?” 1791年的除夕夜,紫禁城内灯火通明,喜庆的氛围笼罩着整个皇宫。然而,在乾清宫内,81岁的乾隆皇帝却显得异常安静。他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传旨,去永和宫把愉妃接过来。"乾隆突然开口,声音虽然苍老但依然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敬事房的小太监闻言一愣,迟疑了片刻才小心翼翼地说道:"太上皇,愉主子年事已高,如今已经没有她的牌子了......"话还没说完,就被乾隆打断。 "今晚,朕只要愉妃,难道你想抗旨吗?"乾隆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声音也变得严厉起来。 小太监不敢再多言,连忙应声退下,前往永和宫传旨。永和宫内,已经78岁的愉妃正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望着院中积雪发呆。听闻乾隆召见,她脸上泛起一丝惊讶,随即又归于平静。这位曾经因温柔和顺而得名的妃子,已经十几年未曾见过皇帝了。 当愉妃被小心翼翼地抬到乾清宫时,乾隆已经命人撤去了殿内多余的宫人,只留下几个贴身伺候的太监。当愉妃缓缓行礼时,乾隆摆手示意她免礼。 "已经多少年了?"乾隆轻声问道,声音中带着些许疲惫。 "回皇上,自永琪离世后,已有二十余年未曾面见了。"愉妃声音柔和,却透着坚韧。提起儿子的名字,她的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乾隆叹了口气,示意愉妃坐下。"朕知道时日无多,今夜是大年夜,想见见旧人,与你叙叙旧。" 今夜的乾隆不再是那个威严的九五之尊,而只是一个面对生命尽头的老人。他回忆起六十五年前第一次见到年仅14岁的海佳氏,回忆起她弹琴时那种超凡脱俗的宁静气质,回忆起永琪出生时自己的欣喜若狂。 "那日在花园听你弹琴,是朕一生中难得的宁静时刻。"乾隆说道,眼中泛起追忆的神色。 愉妃微微一笑,"臣妾不过是按照父亲的教诲,'不争不抢,平安顺遂'地生活罢了。" "朕这些年不见你,不是因为不念旧情,而是..."乾隆声音哽咽。 "臣妾明白。"愉妃打断了他的话,"见到臣妾,就会想起永琪。" 两人陷入沉默,窗外传来阵阵爆竹声,宣告着新年的到来。这一刻,他们不是皇帝与妃子,只是两个共同失去爱子的老人,在人生暮年相互慰藉。 乾隆握住愉妃的手,"这一生,朕亏欠你良多。" "皇上知道,臣妾从未奢求什么。"愉妃平静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坦然。 在那个冬日的除夕夜,当乾隆与愉妃相对而坐,两人的思绪不禁回到了过去。愉妃轻叹一声,眼中流露出往事的痕迹。 "皇上还记得永琪吗?"她轻声问道。 乾隆闭上眼睛,似乎在压抑某种情感。"朕怎会忘记?他本应该..." 永琪——乾隆的第五个儿子,曾是乾隆最钟爱的皇子,也是帝国未来的希望。在乾隆十七个儿子中,永琪聪明好学,性情温和,深得父亲喜爱。然而天妒英才,命运在永琪26岁那年无情地将他夺走。 回顾1766年,那是永琪25岁的时候,他染上了一种骨病。这种病本来是可以治愈的,但因为永琪身份特殊,御医们用药过于谨慎,反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当病情加重时,已经无药可救。一年后,永琪离开了这个世界,也带走了乾隆对未来的期许。 "当时永琪病重,朕日夜守在他床前,却眼睁睁看着他离去。"乾隆的声音低沉而痛苦,"那之后,朕每次见到你,都会想起他,想起朕的失败。" 愉妃眼中泛起泪光,她何尝不是如此?失去爱子的痛苦,让她在后宫孤独地度过了数十年光阴。而这痛苦,也让乾隆再也不愿见她。 时间回溯到更早,1755年的圆明园。那是个闷热的夏夜,乾隆参加完宴会回到九州清晏殿休息。谁知殿外突然燃起大火,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到殿内。四阿哥当值,却因惊慌失措而晕倒。正当危急时刻,永琪冒着生命危险破窗而入,背起昏迷的乾隆冲出火海,救了父亲一命。 "那次火灾后,朕便决意要立他为储。"乾隆说着,目光中闪烁着追忆的光芒,"朕派他去东陵祭奠孝贤皇后,回来就封他为和硕亲王。" 这是何等荣耀!在乾隆年间,只有三个儿子在生前被封为亲王,而永琪是第一个。这分明是在为立太子做铺垫。 而愉妃的命运,也因永琪而改变。她出身并不高贵,父亲只是个五品员外郎。14岁进入乾隆府邸时,她的父亲珂里叶特只叮嘱她一句话:"不争不抢,平安顺遂就好。" 她确实做到了。乾隆继位后,其他侍妾都被封为妃嫔或贵人,而她只被封为常在,比最低等的答应高一点点而已。她不哭不闹,只默默做好自己的事。
1680年,康熙喝的醉醺醺准备就寝时,看到伺候自己宽衣的宫女颇有姿色,康熙便告诉
【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