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然而,就是这一句话,26年后,她收到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时,赣南的山风裹着冷雨,在枯黄的稻田里打着旋儿。 一位身着灰布长衫的中年人,正沿着田埂疾走,身后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响。他时不时回头张望,眼神中透着警惕和坚定,此人正是毛泽东。 此时的中央苏区,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形势万分危急。 傍晚时分,毛泽东看到了山脚下有户农舍,烟囱里飘出几缕细弱的炊烟。 他抬手叩响柴门,开门的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农妇,面容憔悴却透着质朴的坚毅。 不等她开口,毛主席便低声说道:“大姐,我是红军,后面有敌人在追,能否借你家避避?” 农妇一听是红军的,迅速将毛主席拉进屋里,转身关紧了门。 原来,这农妇叫陈发姑,他的丈夫朱吉薰早在三年前就参加了红军,至今音信全无。 她看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陌生人,虽然她不知道他的身份,却本能地选择相信红军。 于是陈发姑将毛主席藏进后院堆柴草的地窖里,刚掩好入口,就听见一阵嘈杂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开门!开门!”几个反动派国民党的士兵端着枪,用力地砸着门。 陈发姑深吸一口气,强作镇定地打开门。“有没有看见一个穿灰衣服的共党分子?” 反动派国民党士兵们举着煤油灯,恶狠狠地问道。 陈发姑往屋里一指,说道:“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这句话如平地惊雷,让士兵们瞬间绷紧了神 他们端着枪,小心翼翼地往屋里搜去。 就在士兵们即将搜到地窖时,陈发姑突然大声咳嗽起来,接着说道:“我男人前些日子染了风寒,一直在床上躺着,你们可别惊着他。” 这些士兵们一听有病人,生怕传染,皱着眉头在屋里胡乱翻了几下,便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危险解除后,毛泽东从地窖里出来,紧紧握住陈发姑的手,感激地说:“大姐,谢谢你救了我。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不会忘记你。” 陈发姑笑着摇摇头,说:“同志,只要红军能打胜仗,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比啥都强。” 此后,陈发姑便一直盼望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盼望着丈夫能早日归来。 然而,岁月流转,红军长征后,反动派国民党卷土重来,对苏区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报复。 陈发姑的家更是被洗劫一空,亲人也惨遭迫害,但她始终坚信,红军一定会回来。 为此,她每天都会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远方的山路,期待着能看到那抹熟悉的军装。 春去秋来,老槐树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可她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消息。 有人劝她改嫁,她却说:“吉薰是去当红军闹革命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就这样,陈发姑从青丝等到白发,从红颜等到迟暮。她用一生的时间,守望着对丈夫的爱,守望着对红军的信仰。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代表共庆这一盛大节日。 在人群中,有一位身着粗布衣裳的老妇人,她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感慨与自豪,她就是陈发姑。 因为早在1955年的时候,中央就开始寻找当年在苏区帮助过红军的群众,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陈发姑。 当工作人员告诉她,毛主席邀请她到北京参加国庆庆典时,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一眼就认出了陈发姑,他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说道:“大姐,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那么硬朗啊。当年要不是你,我恐怕早就被反动派敌人抓去了。” 陈发姑看着眼前这位领导人民翻身做主的伟人,感慨地说:“毛主席,是你们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老百姓打心眼里感激啊。”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陈发姑这样的普通群众,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红军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为革命事 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主要信源:(咸宁市人民政府——《党史上的咸宁记忆07》——英雄母亲黄菊妈)
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
清风徐来舞
2025-04-22 09:50: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