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钱永刚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钱学森对儿子的教育,可以用“放养”来形容,他很少过问钱永刚的学习情况,也不会为他的考试成绩而焦虑,即使钱永刚在数学竞赛中只得了30分,钱学森也没有批评他,反而安慰他说,尽力就好,在钱学森看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要学会面对和克服。 这种“佛系”的教育方式,给了钱永刚极大的自由,高中时,钱永刚决定退学参军,钱学森也没有阻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人可能会为孩子的前途担忧,但钱学森却选择尊重儿子的决定,他相信,无论钱永刚做出什么选择,都是他人生的一部分,都会成为他成长的养分。 钱学森的教育理念,并非完全放任自流,他更注重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来吃饭时总是穿戴整齐,从不随意,这是因为他尊重我们,钱永刚听后深受触动,决心向父亲学习,这就是身教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在钱学森的“佛系”教育下,钱永刚的求学之路虽然曲折,但并没有停止脚步,高考恢复后,他以30岁的“高龄”重返校园,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后来,他还赴美深造,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在科研领域,钱永刚虽然没有父亲那样的成就,但他在计算机领域默默耕耘,传承着父亲的奉献精神。 钱学森的育儿之道启示我们,教育不应局限于分数和排名,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用我们自身的言行去影响他们,这或许就是“钱”程的秘诀。 在钱学森“佛系”教育的浇灌下,钱永刚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又精彩的人生历程,他从一个对父亲“漠不关心”感到埋怨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传承父亲爱国情怀、在自己领域中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 钱永刚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国后,他要面对语言和文化适应的难题;学习成绩时而优秀,时而落后;特殊时期,他还不得不中断学业,到部队锻炼,然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钱永刚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高考恢复后,他以30岁的年纪重返校园,用努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在求学过程中,钱永刚渐渐领悟到父亲“佛系”教育的良苦用心,钱学森给他自由,是为了让他学会独立思考和选择;钱学森不强求他的学习成绩,是为了让他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分数,更在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种领悟,让钱永刚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坚定,他远赴美国深造,在加州理工学院取得硕士学位,但他没有被高薪和优越条件所诱惑,毅然选择回国效力,在计算机领域,他虽然没有父亲那样惊天动地的成就,但他以自己的方式,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即使退休后,钱永刚仍然活跃在科普教育的舞台上,他办班授课、出书演讲,致力于向年轻一代传播科学知识和奋斗精神,这是他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宝贵品质活到老,学到老,献给老。 钱永刚的人生轨迹,生动诠释了“佛系”教育的魅力,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控制和规划,而在于引导和启发;不在于逼迫孩子去达到某个标准,而在于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1965年,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
叨客文史吖
2025-04-22 10:02:32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