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李文祥曾在军队中立下显赫战功,转业后从解放军少尉副连长变成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干事,月薪66元,次年,他与仙游的妻子结婚,后来,李文祥响应国家号召回乡支援农业,带领村民改造贫瘠土地,最终让土地变得丰收。 1948年的秋天,济南城下硝烟弥漫,国民党军在城内构筑了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解放军的进攻一度受阻,形势危急之际,团长召集敢死队,要求党员干部站出来执行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个年仅23岁的青年毅然站了出来,他不是党员,却有着比党员更坚定的信念。 这个年轻人就是李文祥,他的这个选择,不仅为济南战役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更奠定了他日后的军旅生涯,在枪林弹雨中,他带着炸药包,匍匐前进,最终成功炸开了城门,为大部队进攻创造了突破口,这次行动为他赢得了二等功的荣誉,但更重要的是,这次选择让他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1956年的夏天,战火已经远去,和平建设的号角正在全国各地吹响,此时的李文祥已经是一名少尉副连长,在组织安排下,他面临着人生的第二个重要选择,按照18级干部的标准,他被分配到福建省的一家建筑公司,担任保卫科干事,每月66元的工资,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在福建,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陈宝珍,组建了温馨的小家,但李文祥并未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62年,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一纸号召干部下乡支农的文件,让李文祥做出了人生中第三个关键选择,面对组织的挽留,面对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家乡,他用手指蘸着鲜血,在申请书上按下了庄严的印记,这一按,不仅按下了对组织的承诺,更按下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的忠诚,他带着南方姑娘陈宝珍,回到了黄河岸边的范县北街村,开始了全新的人生篇章。 在李文祥的成长历程中,无私奉献是最闪耀的品质,返乡后,面对家乡的贫困,他拿出了所有积蓄购买良种,分给乡亲们,本该用来盖房子的钱,全部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他和妻子只能在破庙里临时安住,但他们从未因此抱怨过。 面对盐碱地的顽固,他带领村民们日以继夜地劳作,用汗水浇灌希望,他从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正是源自他在战场上锻炼出来的意志品质。 朴素本色是李文祥最为动人的品质,他将自己的军功章和证书装在一个普通的布包里,深藏了半个世纪,在他的字典里,荣誉只是一种鞭策,而不是炫耀的资本,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但只要是村里需要帮助的地方,他从不吝惜。 作为一名战功卓著的军人,李文祥的军旅生涯写满了传奇,在淮海战役中,他所在的连队在鲁楼阻击战中遭遇敌军猛烈进攻,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他沉着应对,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战术素养,成功阻击了敌军的进攻,立下了特等功的战绩,在上海战役中,他更是以惊人的意志力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为解放军攻克上海立下汗马功劳,再次荣获一等功,这些功勋的背后,是他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的忠诚。 转业后,李文祥又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民,但他并未因身份的转变而失去奋斗的激情,在范县北街村,他带领村民们与贫瘠的土地抗争,他不仅亲自下田劳动,还将自己在部队和建筑公司积累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他组织村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新品种,建立合作社,逐步改变了北街村的面貌,在他的带领下,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庄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最令人敬佩的是李文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始终牢记入党时的誓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责任,每年交党费,他都坚持用新钱,这看似一个小细节,却体现了他对党的无比忠诚,在困难时期,他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农村支援建设,即便是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 直到2011年,当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在李文祥家中发现了那个尘封已久的布包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位常年奋斗在农村基层的老人,竟然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军队英雄,那些早已泛黄的证书和依然闪亮的勋章,见证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然而,李文祥对这些荣誉的态度却异常淡然,在他看来,这些功勋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 2017年2月,92岁的李文祥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黄河岸边的这片土地上,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担当,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他的故事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行。
1956年,李文祥曾在军队中立下显赫战功,转业后从解放军少尉副连长变成福建省建设
裂谷长河
2025-04-22 10:11:34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