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初,金日成坚持要求中国志愿军南下追击美军,彭德怀将军多次劝阻无果,气愤地拍案怒斥道:“你们爱怎么打就怎么打,照这样下去志愿军必败无疑!我向来只打有把握的仗,要是对我不放心,你们另请高明吧!”金日成闻言,顿时哑口无言。 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北朝鲜军队初期攻势猛烈,进展顺利,几乎就要统一整个朝鲜半岛,然而,美军仁川登陆后,局势瞬间逆转,北朝鲜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无奈之下,金日成只能向中国求援。 对中国来说,派兵帮助朝鲜真是个不容易的抉择,一边是唇亡齿寒的地缘政治压力,一边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的现实困境,最后,中共中央决定派兵,成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但问题来了,谁来指挥这支联军? 金日成的想法很简单:志愿军是来帮忙的,战场在朝鲜,指挥权自然应该归朝鲜,这种想法,倒也符合一般逻辑,然而,彭德怀抵达朝鲜后,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朝鲜军队指挥混乱,“孤注一掷的冒险主义”随处可见,这让他对朝鲜的指挥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为了对志愿军几十万将士的生命负责,彭德怀坚决不同意将指挥权交给朝方,这下,两边就杠上了。 初期,中朝军队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甚至还出现过误击事件,这仗还怎么打?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毛主席亲自出马,一方面安排彭德怀和金日成直接对话,一方面向斯大林求助,最终,金日成在斯大林的压力下不得不妥协了。 1950年12月3日,中朝联合司令部成立,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统一指挥中朝联军,这场指挥权的争斗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了。 1950年底,中朝联军发起了第三次战役,成功突破三八线,攻占汉城,胜利的喜悦还没散去,新的争论又出现了:是乘胜追击,还是休整部队?彭德怀认为,志愿军已经连续作战数月,疲惫不堪,急需休整补充,而且,美军的撤退很可能是诱敌深入的策略,贸然追击很可能落入圈套。 而金日成则坚持要乘胜追击,他觉得美军已经溃不成军,此时不追更待何时?甚至放出豪言:即便不能全歼敌人,扩大领土也是好的,他还搬出了朝鲜劳动党政治局的集体意见,给彭德怀施压,眼看双方又要“开撕”,彭德怀直接亮出了毛主席的电报,表明中央也支持休整的决定。 金日成还不死心,甚至通过苏联大使向彭德怀施加压力,这下,彭德怀彻底怒了,毛主席也发来电报,表示同意朝鲜人民军单独行动,志愿军可以转为守备,最终,在中苏两方的压力下,金日成不得不再次妥协。 他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说朝鲜劳动党讨论后觉得中国提出的建议是对的,这场关于追击还是休整的争论,以彭德怀的胜利告终,事实证明,彭德怀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在中朝联军转入休整后不久,联合国军就发动了大规模反攻,如果当时贸然追击,后果不堪设想。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展现出的,不仅仅是钢铁般的意志,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知道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有多重要,所以一直把改善志愿军的作战条件当成头等大事。 他努力的结果,志愿军的武器和后勤都有了很大提升,为之后的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了重视后勤,彭德怀还善于灵活运用战术,根据战场形势制定最佳战略。 在第二次战役中,他用了一招“钓鱼战术”,把敌军引诱进来,然后一举消灭了大批敌人,战争后期,他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的战术,通过不断的小规模战斗,逐渐消耗敌人的力量,为最终的停战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美援朝战争对中朝两国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战争过程中,中朝两国虽然在军事指挥权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和摩擦,但最终还是团结一致,共同抗击了侵略者,彭德怀和金日成之间的博弈,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中朝两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指挥权的争夺,休整与追击的争论,这些看似“神仙打架”的事件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对战争形势的不同判断和对国家利益的不同考量,彭德怀的坚持,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也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战争的爆发,对新中国来说是一次突如其来的挑战,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国毅然出兵援助朝鲜,这既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也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利益。 彭德怀与金日成的分歧,并非个人恩怨,而是两种不同战略思想的碰撞,在战争的残酷现实面前,彭德怀的务实精神和战略眼光,最终获得了历史的认可,这场战争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不一样的面貌。
1951年初,金日成坚持要求中国志愿军南下追击美军,彭德怀将军多次劝阻无果,气愤
荒沙历史呀
2025-04-22 12:21: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