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日本政府发布的外交蓝皮书将中国定义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这一举动在中日两国间引发了不小的舆论波澜。 几乎同时,在日本知名的匿名论坛上,一位日本网友抛出了一个惊人论断:“若真正开战,中国恐怕连一周都撑不过去”。他的“底气”是哪里来的?
在论坛上放出“一周搞定”豪言壮语的日本网友,他的这份“底气”也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就拿空中的力量来说,日本航空自卫队手里攥着不少F-35隐身战斗机。这可是目前世界上顶尖的第五代战斗机,具备很强的隐身突防能力。 根据公开信息,日本现役有147架,包括给空自的F-35A和未来给海自“航母”用的F-35B。但实际交付到手并且能拉出去打仗的数量,离这个总数还差得远。
不管怎么说,能用上F-35,确实让日本空自的实力看起来涨了不少。 再看海上的家伙,日本海上自卫队那两艘“出云”级的直升机护卫舰,它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航母化”改造,把船头那个碍事的密集阵近防炮挪了位置,甲板也加固了,涂上了耐高温涂层。 这么一折腾,飞行甲板就能正儿八经地让F-35B这种能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飞机起降了。
日本的海上力量,理论上具备了把固定翼战斗机部署到远海的能力,不再是只能在岸基机场周边转悠的“守家型”选手了。 除了这些硬件上的更新换代看得见摸得着,有些国际交流场合的表现,也被一些日本人拿来当成了自家“功夫”了得的证明。 2015年,蒙古国搞了一次“可汗探索”多国联合军事演习。那次演习里有个轻武器射击的项目,解放军和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士兵头一回站在同一个靶场上比划。
当时,代表日本陆自第32普通科连队出场的是一个军曹。他用的是主办方蒙古提供的AK-74自动步枪,50环打了49环,成绩相当亮眼。 解放军用的是国产的95式自动步枪,成绩都保持在45环以上,也很稳定。这种演习中的单项比试,受枪械射击规则、甚至当天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很难直接就说谁一定比谁强。 但是,在日本国内的一些报道或者网络讨论里,这个接近满分的成绩就被单独拎出来反复强调,变成了“看,我们自卫队员单兵素质就是牛”的证据之一。
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骨感”得多,有时候甚至还挺戏剧性。 让一些日本网友产生“一周就能搞定”这种想法的,除了前面说的那些“肌肉秀”,恐怕还跟日本这些年在西南方向,也就是靠近台湾和钓鱼岛,持续不断地加强军事部署有很大关系。 2023年,日本在距离台湾只有一百多公里的石垣岛上,正式部署了陆上自卫队的导弹部队。
日本陆自打算把12式岸基反舰导弹的射程,通过改进,一下子提升到3000公里。 不光是反舰的,他们还把03式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也搬到了岛上,导弹阵地直接就朝着钓鱼岛那个方向。 为了显示对这次部署的重视,当时担任陆上自卫队第8师团师团长的坂本雄一陆将,还亲自跑到石垣岛去督导部署仪式。
坂本雄一在日本防卫大学校念书的时候,就因为写了一篇关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岛屿防御》的毕业论文,拿到了只有最优秀毕业生才能获得的“天皇奖”。 就在这次高调的导弹部署完成还不到半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2023年4月6号下午,坂本雄一和他手下的一批高级军官,包括第8师团的幕僚长等人,总共10个人,乘坐一架陆自的UH-60JA“黑鹰”直升机,在冲绳县宫古岛附近空域进行侦察飞行时,突然从雷达屏幕上消失了。
随后经过大规模搜救,确认飞机已经坠毁在宫古海峡附近的海域,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一个现役师团长,还是岛屿防御专家,带着一帮核心指挥层,在如此敏感的地点和时间点坠机身亡,这在日本自卫队历史上都极其罕见。 更值得玩味的是,事故发生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山东号”航空母舰编队,正好在附近海域活动,那是“山东舰”第一次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进行远海训练。
一边是日本高调部署针对中国的导弹,指挥官还是个岛屿战专家;另一边是中国航母编队就在眼皮子底下通过战略要道,坂本雄一乘坐的直升机就突然坠机了。 这时间点、这地点,实在太巧合,也太敏感。搁在过去,比如当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他们可是找了个士兵失踪的蹩脚借口就敢动手。
但这次,面对师团长在如此微妙的情况下殒命,日本政府和防卫省的反应却异常迅速和克制。 他们第一时间就对外宣布,正在调查事故原因,但初步排除了外部因素导致坠机的可能性,并且很快就公开声明,这起事故跟当时在附近活动的中国舰艇“没有关系”。
导弹和潜艇的暗中较量 “一周论”之所以在稍微懂点行的人看来站不住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忽略了现代战争里体系对抗的复杂性。 尤其是中国这几十年来军事力量,特别是“杀手锏”武器的发展速度。 中国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在靠近目标的时候,以极高的速度在大气层内进行“水漂”式机动变轨。
一个速度快得离谱,而且还像打水漂一样飘忽不定、没法预测轨迹的东西朝自己飞过来,拦截起来得多难? 日本现在装备的主力反导系统,比如从美国买的“爱国者-3”,碰上东风-17这种目标,拦截窗口会变得非常非常短,拦截成功的概率可能低得可怜,不足5%。 一旦真的发生冲突,日本花大价钱构建起来的防空反导网络,在面对中国这种高技术突防武器的时候,可能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它的有效性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盾”能不能扛住“矛”的攻击,就成了个很现实的问题。 日本海上自卫队一直以来都挺以他们的潜艇部队为傲,特别是“苍龙”级潜艇。这种潜艇用了AIP技术(不依赖空气推进),可以在水下待很长时间不用上浮换气,而且噪音控制得非常好,隐蔽性很高,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常规潜艇之一。
有一次,山东舰航母编队在穿越巴士海峡的时候,有一艘日本潜艇想悄悄地靠近侦察或者监视。结果被编队里负责反潜护卫的一艘056A型轻型护卫舰给逮了个正着。 056A型护卫舰虽然吨位不大,看着不起眼,但它就是专门干反潜这活的,装备了包括拖曳线列阵声呐在内的各种先进探测设备,特别适合在近海和海峡这种复杂水声环境下抓潜艇。
在解放军日益增强的反潜探测体系面前,你的行踪也可能会暴露,水下的优势并非牢不可破。 这就像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以前可能“老鼠”跑得快藏得好,“猫”有点跟不上,但现在“猫”的眼睛越来越亮,爪子越来越利了。
一支军队能不能打仗,光看武器装备先进不先进肯定是不够的,还得看人怎么样。士兵的士气高不高,内部团结不团结,有没有一股子精气神。 2023年6月,日本陆上自卫队内部就出了个大事。在岐阜县的日野基本射击场,也就是个新兵训练的地方,发生了一起枪击事件。 一个才18岁、还在接受训练的自卫官候补生,在进行实弹射击训练的时候,突然用手里的89式5.56毫米自动步枪,朝着旁边指导他的老兵们开了枪。
这一下子造成了两人当场死亡,一人重伤。更要命的是,它把自卫队内部长期以来就被外界诟病但又遮遮掩掩的一个问题——严重的霸凌文化给赤裸裸地摆到了台面上。 后来调查显示,这个开枪的新兵可能就是因为受不了老兵的欺负才走极端的。 这种内部矛盾激化到自相残杀的地步,对自卫队的整体形象、内部的信任感、以及官兵的士气,那打击是相当大的。
跟自卫队这起让人心寒的内部枪击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生在,2020年关于解放军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与印军发生的冲突。 当时,边防团的团长祁发宝,在面对数倍于己、非法越线挑衅的外军时,为了保护身后的战友和阵地,毫不畏惧地张开双臂,挡在了最前面,试图阻止对方前进,结果身负重伤。
这个画面,还有后来其他官兵英勇还击、誓死捍卫国土的事迹,经过报道之后,在中国国内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祁发宝团长那个张开双臂的身影,被很多人看作是新时代中国军人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