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祭出3521%关税“核弹”,剑指中国光伏背后暗藏美国无奈困局】
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抛出重磅决定,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祭出最高超3521%的“双反”关税大棒。
这一史无前例的税率不仅刷新光伏贸易争端纪录,更标志着美国对中国主导的太阳能产业链围剿进入新阶段。尽管表面打击对象是东南亚四国,实则直指中国企业在当地的产能布局,意图通过关税壁垒重塑全球光伏贸易格局。
数据显示,2023年东南亚四国占据美国光伏进口总量77%,价值高达130亿美元,其中80%产能由中企掌控。此次裁决中,柬埔寨因企业拒绝配合调查成为“杀鸡儆猴”对象,被课以3403.96%反补贴税和117.18%反倾销税,综合税率达3521.14%。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最高税率分别为972%、814%和250%。
值得玩味的是,自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以来,中国企业早已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如今美国故技重施,实则是在切断这条“曲线救国”的供应链。然而,行政干预终究难以阻挡技术迭代与全球化浪潮。
美国虽计划2030年实现光伏组件100%本土制造,但现实是本土产能仅能满足15%需求,硅片产能更是一片空白。尤其令人咋舌的是,美国本土组件成本高达每瓦0.35美元,是中国的3倍。即便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撒下天量补贴,美国光伏产业仍深陷技术和成本双重困境。
这场关税战的深层逻辑,实则是美国对能源主权的焦虑。光伏作为未来能源的“新石油”,美国不愿重蹈化石能源受制于人的覆辙。加之产业空心化恐惧与特朗普的政治表演需求,共同催生了这场关税闹剧。
面对3521%的关税壁垒,有人惊呼“中国光伏遭遇重创”。但历史早已证明,中国组件对美直接出口早已近乎归零。十年前美国启动“双反”时,中国企业尚会焦虑;如今中国光伏企业早已在沙特、印尼、墨西哥等地布局新产能。
中国真正的底气,在于掌控全球80%多晶硅产能、75%光伏设备技术专利,并持续突破技术极限。多晶硅、硅片作为光伏新能源的上游命脉,才是决定产业链话语权的关键。
美国的新关税政策,或将迫使美国供应链转向“进口硅片+本土组装”模式。但无论如何,最终仍需从中国进口关键硅片。关税壁垒只会推高美国太阳能项目成本,让这场贸易战沦为经济学教科书的反面教材。3521%的关税数字看似惊悚,实则暴露了美国在新能源时代的战略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