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一下把她扛到炕上。片刻后,女兵解开衣襟,抱出一个满月的婴儿,含泪说:“大哥,以后就跟您姓吧,就叫王继曾!” 吴仲廉本是一位女红军战士,和丈夫曾日三一起浴血奋战,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懈努力,然而,不幸的是,曾日三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留下了吴仲廉和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 吴仲廉悲痛欲绝,但她深知,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她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她不能因个人的悲伤而停下脚步。可是,带着一个尚在哺乳期的孩子继续战斗,无疑是将孩子置于死地。经过一番挣扎,吴仲廉下定决心,要为孩子寻找一个安身之处。 她想到了王学文,王学文是当地的一个地主,虽然他的阶级立场与吴仲廉不同,但吴仲廉听说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吴仲廉来到了王学文家。 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大雪纷飞,王学文突然听到一阵微弱的敲门声,他打开门,发现一个瘦弱的身影倒在门口的雪地上,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儿。王学文赶紧将她扶起,搀进屋内。 原来,这个人就是吴仲廉,在温暖的屋内,吴仲廉渐渐苏醒过来。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男人,她犹豫了,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但想到孩子的安危,她还是鼓起勇气,向王学文说明了来意。 吴仲廉恳求王学文收养她的孩子,她说,她是一名红军战士,丈夫已经牺牲,她不能带着孩子继续战斗,那样孩子必死无疑。她知道这个请求很唐突,但她别无选择。 王学文听后陷入了沉默,他明白,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收留一个红军的孩子意味着什么,这可能会给他和家人带来杀身之祸。但看着吴仲廉满是泪水的眼睛,看到那个熟睡中的婴儿,王学文的心软了。 他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他们都因病夭折,走得太早,而眼前这个鲜活的生命,又是那么的无助和脆弱。一种责任感在王学文心中油然而生。他觉得,如果自己置之不理,那他就不配为人。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王学文做出了决定,他对吴仲廉说,他愿意收养这个孩子,他会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亲生骨肉,给他一个安稳的家,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吴仲廉听到这个消息,悲喜交加,她没想到,在这个世态炎凉的年代,还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她含泪把孩子交给了王学文,嘱咐他好好照顾孩子。然后,她头也不回地走了,因为她知道,她必须回到战场上去。 王学文怀抱着熟睡的婴儿,目送吴仲廉离开,心中万般滋味,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将这个孩子抚养成人,来报答吴仲廉的信任。他给孩子起名叫王继曾,冒充是自己的儿子。 王学文抱着小继曾回到了屋内,他的妻子看到这个突然多出来的孩子,王学文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妻子。妻子听后,虽然有些担心,但看到小继曾那粉嘟嘟的小脸,她的母性立刻被激发出来。她接过孩子,轻轻地哄着,就好像在哄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 就这样,小继曾在王家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王学文夫妇对他视如己出,给他最好的吃食,最暖的衣服。小继曾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中,一天天长大。 王学文收养红军遗孤的事情,终究还是被村里的人知道了,有人开始散布流言,说王学文是红军的同情者,是革命党的接应人。流言传到了国民党的耳朵里。一天深夜,国民党的士兵突然闯入王家,将王学文抓走,说是要审问他的“罪行”。 王学文被带走后,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妻子独自一人,既要照顾年幼的继曾,又要应付外界的流言蜚语,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她从未想过要抛弃这个孩子。在她心中,继曾已经是她的孩子,是上天赐给她的礼物。 岁月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小继曾在王家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渐渐长大,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他能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总会轻轻地抚摸他的头,眼神中满是疼爱。 一天,一个陌生的访客来到了王家,她自称是吴仲廉,是继曾的亲生母亲,原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吴仲廉一直在寻找当年那个孩子的下落。她走遍了大江南北,终于找到了王家。 听到吴仲廉的话,继曾震惊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不是王家的亲生孩子。一时间,他感到无比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里。 看到继曾的反应,吴仲廉和王学文夫妇都很担心,他们害怕继曾会怨恨他们,会离他们而去。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继曾并没有这样做。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继曾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明白,虽然吴仲廉是他的亲生母亲,但王学文夫妇才是抚养他长大的恩人。是他们给了他一个家,给了他无限的爱。这份恩情,他永远也无法偿还。 想通了这一点,继曾主动拥抱了吴仲廉和王学文夫妇,他对他们说,不管是革命战士吴仲廉,还是地主王学文,他们都是他的父母。他既是红军的后代,也是王家的儿子。这两个身份,他都会以此为荣。
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一下把
爱吃凉拌菜
2025-04-22 16:57: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