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受到不公正对待后,毅然前往香港,可因为没有身份证明,他无法得到美国签证,也不能前往其他国家!当诺贝尔奖获得者穆勒得知后,亲自给美国国务院写信,请求派人到香港接他........... 李景均这名字,提起他,很多人得竖大拇指。他是群体遗传学的开山鼻祖,1912年出生在天津,家里做桐油生意,日子过得挺宽裕。小时候在教会学校念书,英文底子打得扎实,脑子也灵光。1932年考进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跟着胡先骕学植物育种,那是他第一次摸到遗传学的门道。大学毕业后,他在燕京大学农场干了一年后,1937年下定决心去美国深造,进了康奈尔大学读遗传学博士。康奈尔那几年,他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啃下了杜布詹斯基的书,彻底被群体遗传学迷住了。后来又跑去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概率论,硬是把统计学和遗传学捏到了一块。 1941年,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他没犹豫,带着媳妇儿回国了。回国的路不好走,太平洋上兵荒马乱,船绕着日军潜艇走,折腾了好几个月。到了香港,又赶上日军入侵,被困了好一阵子,吃不饱饭,日子过得提心吊胆。靠着朋友帮忙,他才辗转到了广西柳州,后来又去了成都金陵大学教书。抗战胜利后,他被北京大学农学院请去当遗传学系主任,那年他才34岁,风头正劲。他写的《群体遗传学导论》1948年出了第一版,讲得清楚透彻,成了不少学生的入门宝典。 可好景不长。1949年,学术圈里刮起了批判“摩尔根学派”的风。乐天宇这帮人跳出来,拿着“进步”的旗号,把李景均的研究批得一无是处,说他搞的是“唯心”“反动”的东西。李景均不是个会服软的人,他觉得学术得讲道理,就把苏联学者李森科的书翻译过来,想摆事实、讲证据,让大家好好讨论讨论。谁知道这反而成了把柄,批判的火烧得更旺了。更离谱的是,有人还怀疑他媳妇儿跟美国大使馆有啥“秘密联系”,这帽子扣得莫名其妙。开会的时候,乐天宇他们指着鼻子骂,李景均只能站在一边听着,憋了一肚子气。没多久,系主任的位子他也干不下去了。 1950年初,李景均彻底心凉了。他觉得自己一腔热血想报国,结果却被泼了冷水。他收拾行李,以“请假”的名义离开北大,先去了上海,又跑广州,最后到了香港。国际上听说这事儿,都炸了锅。《遗传学杂志》直接登了篇文章,标题是“遗传学在中国死亡”,这话听着刺耳,可也说明李景均的分量有多重。他走了,中国遗传学界就像塌了半边天。 到了香港,李景均才发现麻烦还没完。没有身份证明,他哪儿都去不了。美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他一家家跑,文件递上去,人家一看没证件,头都不抬就给退回来。他被困在香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国际遗传学界急得团团转,大家都知道他的本事,觉得这么个人才不能就这么废了。消息传到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穆勒坐不住了。穆勒跟李景均没见过面,但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觉得这人要是被困住,太可惜了。他二话不说,给美国国务院写了封信,讲得恳切极了,说李景均是中国遗传学的顶梁柱,求他们派人去香港帮忙。 这封信起了大作用。美国国务院收到后,开了几次会,觉得不能放过这么个人才。1950年夏天,他们派了个官员去香港,专门帮李景均办手续。没过多久,签证下来了,李景均终于能走人了。他登上开往美国的船,算是逃出了这场风波。 到了美国,李景均去了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开始重新拾起研究。他一头扎进群体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干得特别起劲。他提出来的“随机”和“双盲”试验法子,后来成了医学研究的标配,救了不知道多少条命。1955年,他把《群体遗传学导论》重新整理了一遍,交给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这书一出,火得不行,遗传学专业的学生人手一本,老师上课也拿它当教材。1960年,美国人类遗传学会选他当主席,这在学术圈可是顶级的认可。1998年,学会又给他颁了个杰出教育奖,表彰他一辈子教书育人的贡献。 李景均后半辈子在美国过得挺充实,可他没忘了老家。每次跟人聊起中国,他都说想回去看看,想为国家做点啥。可惜,种种原因,他始终没回去成。2003年10月20日,他在匹兹堡去世,91岁。他走的时候,匹兹堡大学降了半旗,学术圈里好多人都写了文章悼念。他的学生接着他的路走下去,实验室里还在用他的方法做研究。 说起李景均,真让人有点唏嘘。他一心想为国效力,年轻时放弃美国的好日子,跑回战火纷飞的中国,后来却被逼得远走他乡。这事儿让人忍不住想,人才这东西,得好好珍惜。学术不是靠吵架吵出来的,得靠实打实的道理和证据。李景均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不少问题。科学这东西,没国界,可人才得有地方发挥才行。要不然,再厉害的人,也只能叹口气,走人了事。
1950年,中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受到不公正对待后,毅然前往香港,可因为没有身份
菖蒲繁花居
2025-04-22 17:47: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