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级文物西汉圆雕豹形石镇拍点“艺术照”,顺便解析一下下(高清微距)

睫毛上说风尘 2025-04-22 20:12:47

为一级文物西汉圆雕豹形石镇拍点“艺术照” ,顺便解析一下下(高清微距) 西汉圆雕豹形石镇,长23.5厘米、宽13厘米、高14.5厘米,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睫毛上的风尘拍摄于徐州博物馆。 一、西汉圆雕豹形石镇解析 1. 出土情况与尺寸 • 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西第1耳室。 • 长23.5厘米、宽13厘米、高14.5厘米。 2. 材质与工艺 • 以青灰色大理石雕成,豹和台座连为一体。 • 采用圆雕技法,简洁凝练,概括而传神。 3. 形态特征 • 豹侧卧于台座之上,双目圆睁,瞪眼前视。 • 口微张,齿外露,双耳直竖,脸部周围有一圈鬣毛。 • 脖颈上佩戴有华丽的嵌贝项圈,项圈上有用以系绳的钮。 • 豹体肥硕,长尾从两后腿间反卷曲于背上,四足巧妙地分布在同一侧。 4. 功能与用途 • 为镇席用具,同墓还出土有造型颇为类似的铜豹镇。 5. 文化意义 • 豹是西汉墓葬随葬品中的常见形象,反映了西汉时期王侯贵族驯养豹的风气。 • 石豹镇上的驯豹图和豹脖颈上的项圈说明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驯养豹子。 二、西汉至唐代猎豹驯养与狩猎风气 1. 西汉时期 • 多地王侯贵族墓葬中出土有驯豹图或豹形器物,如徐州簸箕山宛朐侯刘埶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河北满城窦绾墓等。 • 这些资料表明西汉时期王侯贵族有驯养豹的风气,且可能已实现本土驯豹。 • 驯化的豹子用于协助狩猎,反映了西汉王侯贵族狩猎风气的盛行。 2. 汉代以后至唐代 • 汉代以后较长时期内,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中都鲜见猎豹踪影。 • 唐代开始,重见有关猎豹的文物资料,如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狩猎出行图》、懿德太子墓中的驯豹图等。 • 唐代狩猎风气极其盛行,猎豹的使用也相当普遍,从事猎豹驯服的侍仆中有不少是西域胡人。 3. 元明时期 • 使用猎豹狩猎的做法在唐代以后一直持续至元明时期,反映了猎豹在狩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西汉圆雕豹形石镇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西汉时期王侯贵族驯养豹和狩猎风气的实物见证。而唐代以后猎豹的再次出现和广泛使用,则进一步证明了猎豹在狩猎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0 阅读:1
睫毛上说风尘

睫毛上说风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