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后皇帝•6 东汉纪•13.2•14/41后皇帝•考注.续:于绰、张臶、张释之,卢毓、王昶、王浑、王默、王沉、王深、张昭, 一).东汉纪•13.2/41后皇帝•考注.续:于绰、张臶、张释之, ⑥、于绰:历史上的记载较少。曹魏时期任县的县令。魏明帝青龙四年即公元236年,张掖郡黑河出现宝石背负图像之事颁告天下,于绰曾将诏书带去询问张臶。 ⑦、张臶:字子明,钜鹿人。汉末三国时期隐士、音乐家,精通谶纬之学。公元136年出生,少年时在太学读书,通习经书和谶纬之学,后回乡。袁绍多次征召,都不应命。建安年间,移居上党,并州牧高干让他做乐平令,也不接受,到常山讲学,门徒数百人,后又迁居任县。曹操就任丞相后,征召,同样也不应。魏明帝太和年间,朝廷征召隐逸有学问的人士,郡中多次推荐张臶,以年老多病为由推辞。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即公元240年去世,享年105岁高龄。当时有戴胜鸟在其家门北面筑巢,张臶认为是凶兆,弹琴唱歌,作诗两篇,十天后去世。 ⑧、张释之: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人,今河南方城东人,西汉文帝时大臣。西汉法律家、法官。卒于汉景帝时,张释之祠,又名张公祠,位于县城西关释之路北侧,占地3697平方米。文帝时,以赀选为郎,十年未有升迁,后经爰盎推荐,任为补谒者。后累迁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对文景之治的实现,有重要贡献。司马迁著《史记》,将其与冯唐合立《张释之冯唐列传》;班固《汉书》列入《张冯汲郑传》。 二).东汉纪•14/41后皇帝•考注:卢毓、王昶、王浑、王默、王沉、王深、张昭, 【考注】 ①、卢毓:公元183年出生于涿郡涿,今属河北;官至吏部尚书、司空。三国魏政治家,东汉卢植之子。公元257年去世,终年75岁;谥曰成侯。卢毓曾任丞相法曹议会史、廷尉等主管法律之官。明帝青龙二年即公元234年,散骑常侍刘劭受诏定律,卢毓上疏论“古今科律之意”,认为“法直一正,不宜有两端”,以防奸吏钻法律的空子,枉法徇私。在举荐贤才方面,他建议君主应当开明纳谏,提倡臣下忠言直谏。他还主张严明官吏选举考课制度,明帝采纳他的建议。卢毓制定《考课法》! ②、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宰相,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谥号为穆。王昶在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齐王曹芳即位,迁徐州刺史,拜征南将军。太傅司马懿掌权后,深得器重,奏请伐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升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年间,参与平定“淮南三乱”有功,迁骠骑大将军,守司空。甘露四年即公元259年去世,赠司徒。王昶著有《治论》《兵书》! ③、王浑:字玄冲,公元223年出生于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名臣,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孙、曹魏司空王昶之子。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帐下掾吏,高平陵政变之后被免官。后历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西晋建立后,改任扬烈将军。之后又担任东中郎将、豫州刺史等职,筹划伐吴方略。咸宁五年即公元279年,奉诏伐吴,屡战屡胜。次年,升任征东大将军。后又为尚书左仆射。太熙元年即公元290年升任司徒。楚王司马玮杀司马亮时,曾寻求王浑的支持,但遭其严词拒绝。司马玮死后,王浑复任司徒。元康七年即公元297年去世,终年75岁。谥号“元” ④、王默:字处静,三国时期魏国太原晋阳人。他是王泽之孙,王昶兄子,官至曹魏尚书。他的叔父王昶希望其为人“谦实”,故给他起字为处静。王默之子是西晋北军中候王佑。 ⑤、王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王昶的侄子。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初为曹爽的掾属,后受到司马氏重用。学问渊博,著有《魏书》,成为陈寿写《三国志·魏志》的主要依据。在曹魏后期,高贵乡公曹髦欲讨伐司马昭,王沈向司马昭告密,导致曹髦被杀。西晋建立后,王沈被封为博陵郡公,在政治和学术上都有一定地位。另一种说法:王沉.字彦伯,出身寒素,受豪门世族压抑,仕郡文学掾,郁郁不得志,终于乡闾。但一般认为在三国时期活跃且有影响力的是前一种说法中的王沈。 ⑥、王深:字道冲,王昶的次子。在西晋时期担任冀州刺史。从家族关系来看,王默、王沉、王深都是太原王氏家族的成员,在三国至西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参与和影响。 ⑦、张昭:字子布,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张昭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稳定豪强”政策。擅长隶书,于公元236年去世,终年81岁;谥号“文”!
《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后皇帝•6 东汉纪•13.2•14/41后皇帝•考注.续:
快乐开心正明
2025-04-23 00:22: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