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笑了百事可乐哭了可乐关税战中,中国消费者为何成为最大赢家?
当百事可乐因爱尔兰生产基地陷入关税泥潭时,中国市场的货架上,可口可乐与百事的价格标签却纹丝不动。这场横跨大西洋的供应链博弈,意外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独特免疫力——跨国巨头的“本土化深蹲”,正在让中国消费者远离全球贸易战的硝烟。
两大可乐巨头早在30年前就将浓缩液生产线建到中国。可口可乐在中国拥有46家工厂,百事与康师傅合资建立的供应链网络覆盖99%销售区域。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喝到的每一罐可乐,其糖浆几乎100%产自本土。这种“产地即销地”的模式,不仅规避了进口关税波动,更让终端价格十年涨幅不足15%,远低于欧美市场。可乐供应链在中国的本土化,与百事在美国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在全球贸易战中,中国消费者得以稳坐“安全岛”,这背后既是跨国企业数十年本土化耕耘的结果,更是中国超大市场规模铸就的天然屏障。当“在中国、为中国”成为跨国企业的生存法则,最大的受益者永远是手握选择权的消费者。热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