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4月7日晚,抗日常胜将军陈长捷,因无法忍受长期的凌辱和折磨,狂性大发,杀妻后自杀,逝年76岁。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陈长捷,1892年6月2日出生在福建闽侯县螺洲一个穷苦农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茅屋四处漏风,父母靠几亩薄田养活一大家子。他出生时,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母亲狠心把他放在宗祠门口的石阶上转身就走。幸亏哥哥姐姐把他捡回家,用破布裹着取暖,给他取名叫“拾拾”,意思是从弃儿里捡回来的命。这段经历成了他人生最早的烙印,也让他从小就懂得咬牙挺过去。 小时候,他在村里私塾念书,聪明伶俐,老师田春干一眼就看上了他。田老师家也不富裕,但还是免了他的学费,时不时拿点米粮接济他。后来,田老师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算是给了他一个安稳的后方。1911年,辛亥革命打响,19岁的陈长捷穿上粗布军装,加入福州学生军,扛着枪北上。虽然队伍后来散了,他没灰心,转到福州武备学堂学军事,为以后打下了基础。 1917年,他考进保定军校第七期骑兵科。那会儿,他跟同学傅作义一起摸爬滚打,训练场上尘土飞扬,晚上点着油灯聊战术,脑子转得飞快。毕业时,他拿了第一名,胸口的徽章亮得晃眼。1919年,他投奔阎锡山的晋军,从小排长干起。战场上,他不怕死,带着兵冲锋陷阵,枪声炮声里,他愣是凭本事升到少将师长,军帽下的眼神越来越沉稳。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长捷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1937年,他带第72师打南口战役,日军飞机轰炸,炮火震天,他站在指挥所盯着地图,冷静布置防线。后来在平型关,他指挥部队伏击日军车队,战功赫赫,大家都叫他“抗日常胜将军”。1939年,他升到第13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兼第61军军长,肩膀上的担子更重。可1940年,他跟阎锡山闹翻了,投奔傅作义,直到1948年当上天津警备司令,命运的转折已经不远了。 1949年1月,平津战役打到天津,陈长捷负责守城。解放军围上来,炮声震得耳朵嗡嗡响,他守在指挥部,电话里傅作义只说“坚守”。1月15日,解放军总攻,29小时后,天津丢了,他被俘,军装上满是灰,帽子也不知道掉哪儿去了。被抓后,他先被关在河北井陉的看守所,之后送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牢里冷得要命,吃的只有稀粥和硬窝头,他瘦得皮包骨,审讯时声音都哑了。 1959年,他被特赦放出来,安排到上海崇明农场干活。住的是破宿舍,每天推粪车清理蓄粪池,裤腿上溅满脏水,他一声不吭地干。日子苦,妻子还病了,他攒的那点工钱全砸进药费里,可还是不够。1968年4月7日晚上,他精神彻底垮了,拿菜刀杀了妻子,又捅了自己,倒在地上没了气。一代将军,就这么走了,年76岁。 他死后,农场附近的人都听说了这事。有人说他平时话不多,干活老实,一个人坐田边发呆的时候最多。消息传开,大家伙儿议论纷纷,都觉得这结局太惨了。1979年,上海市委统战部在龙华革命公墓给他开了追悼会,灵堂简单,遗像里的他穿着军装,眼神还是那么硬朗。悼词念完,大家低头站着,风吹得松树沙沙响。 追悼会后,他的骨灰葬在龙华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简单几行字,前面放了束白花。他后来被平反,算是还了他一个公道。他写的《天津战役概述》《平型关战役经过》也整理出版了,纸都黄了,字里行间全是当年打仗的影子。从福建乡下的穷小子到战场上的将军,再到晚年的落魄,他的故事像个没画完的画,既辉煌又让人叹息。
1968年4月7日晚,抗日常胜将军陈长捷,因无法忍受长期的凌辱和折磨,狂性大发,
平原隐者吖
2025-04-23 15:53:36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