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这名字,搁明朝那会儿可是响当当的。他1472年出生在浙江余姚,家里是书香门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4-23 16:38:23

王阳明这名字,搁明朝那会儿可是响当当的。他1472年出生在浙江余姚,家里是书香门第,老爹王华还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妥妥的学霸基因。家里人盼着他继承衣钵,走科举正道,光宗耀祖。小时候的王阳明脑子好使,五岁就能背诗,十岁把四书五经啃得滚瓜烂熟,学啥都快。可他偏不按常理出牌,别的孩子埋头死读书,他倒好,迷上了舞刀弄枪,成天琢磨兵法,梦想着带兵打仗,建功立业。这让王华头疼得不行,觉得这小子有点不务正业。 长大后,王阳明走上科举路,二十八岁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当了个小官。可他性子太直,啥都敢说,啥都敢写。有回他上书替人喊冤,结果得罪了当朝大宦官刘瑾,直接被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那地方偏得要命,山高路远,条件苦得没法说。他到了那儿,没抱怨命苦,而是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琢磨人生的大问题。就是在这种破地方,他悟出了“心学”的核心,提出“心即理”,说人只要听从内心的良知,就能找到正道。 后来,他被调回朝廷,官越做越大,做到南京兵部尚书,还当过两广巡抚。他带兵平了宁王叛乱,战功赫赫。可惜身体不好,1529年在南下平叛的路上病死了,享年五十七。他的心学影响了好几代人,连日本、朝鲜的学者都跑来学,算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硬核存在。 说到算骨重,这在明朝可不是啥稀奇玩意儿,几乎家家户户都信这一套。古人觉得,一个人生下来那天,带着天地的气,八字里的年月日时都能掂出个“骨重”来。这骨重不是真去称骨头,而是拿生辰八字对照历书,算出个数字,单位是“两”和“钱”。骨重多,命就好;骨重少,命就薄。听起来挺玄,可当时人真拿这当回事,生了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找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看看娃的命格咋样。 王阳明生在1472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他家请了个叫李半仙的算命先生,专门来给他算骨重。这套算法挺复杂,得看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克,还要翻老皇历查对应数字。算来算去,王阳明的骨重是五两一钱。这在当时算顶好的命格,说是能出人头地,干大事。不过李半仙也说了,这命虽然好,但路上坎儿不少,得吃不少苦才能成器。王家听完这话,高兴归高兴,也有点犯嘀咕,毕竟谁也不想孩子吃苦。 这算骨重的法子,背后其实是古人对命运的琢磨。他们没现代科学,只能靠观察天象、总结规律来猜人生走向。骨重高低,代表的不只是个人命好坏,还跟家族兴衰、社会地位挂钩。比如五两以上的命,常被说成“公侯将相”,三两以下的,可能就被说成“劳碌命”。这法子流传了几百年,尤其在明清时候特别火,乡下到城里,穷人到富人,谁家生娃都得算一算。 不过,这玩意儿也有局限。算命先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真懂点阴阳五行,有的纯粹忽悠,靠嘴皮子混饭吃。骨重算出来,也没个统一标准,同一个八字,换个先生可能结果就不一样。更别说,命好不好,光靠这几两几钱哪说得清?王阳明自己就不咋信这个,他从小就觉得自己命得自己闯,骨重再高,没行动也是白搭。 王阳明从贵州龙场回来后,仕途总算顺了点。他被调到南京,当了兵部尚书,后来又去两广当巡抚。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闹得乌烟瘴气。王阳明临危受命,带着几千兵马,硬是用计谋把叛军收拾得服服帖帖。这仗打得漂亮,他名声大噪,朝廷赏了爵位,民间也把他当英雄。可他没得意忘形,战后还写信给朝廷,说功劳是大家的,别全算他头上。 除了打仗,他还忙着讲学,把心学传得更远。他的学生越来越多,从江南到中原,哪儿都有人跑来听他讲“知行合一”。他教人做事得凭良心,知识和行动得搭一块儿,别光说不练。这套理论简单又实用,很多人听了都觉得豁然开朗,连普通老百姓都爱听。他讲学不挑地方,庙里、书院、甚至路边凉亭,哪儿都能开课。 可惜好景不长,1520年代末,他的身体越来越差。长年奔波,风吹日晒,加上贵州那几年落下的病根,身体早就透支了。1529年,他奉命南下平叛,路上病得走不动了。到了江西南安,船停在江边,他已经连床都下不了。弟子们守在他身边,眼睁睁看着他咽了气,享年五十七。他临走前说了句“此心光明”,这话后来成了心学的精髓。 王阳明死后,心学没跟着他一起“凉”。他的学生们四处开枝散叶,把心学传遍大江南北。到了明末清初,心学的影响力甚至盖过了朱熹的理学。日本的武士、朝鲜的书生,都跑来学这套理论,觉得能帮他们治国平天下。绍兴的阳明故居,现在还留着,当地人一提他,甭管懂不懂哲学,都觉得自豪。

0 阅读:26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