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围住了紫石英号,还准备让英国道歉?我们将武力报复中国军队!”1949年

熹然说历史 2025-04-23 21:25:23

“中国军队围住了紫石英号,还准备让英国道歉?我们将武力报复中国军队!”1949年建国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跳着脚,说出了这句话。那么,在二战结束之后,与中国隔着三个大洋的英国,又为何要报复我们呢? 1949年春天,英国议会内气氛剑拔弩张。前首相丘吉尔站在那里,面色通红,挥舞着拳头,像是一头被激怒的雄狮,声音响彻整个议会厅:"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暴行,大英帝国应该派出航空母舰对中国进行报复!" 这股怒火,源于远在东方的一场意料之外的冲突。就在几天前的4月20日,英国皇家海军的紫石英号护卫舰在中国长江水域遭到了人民解放军的炮击。 当时的英国首相艾德礼相对冷静,他在议会上辩解道:"我们已经和国民政府签订了条约,英国方面有权派出军舰行驶在长江流域。"言下之意,这样的权益不容侵犯。然而这番话并未平息议会的怒火,尤其是丘吉尔,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堂堂大英帝国在中国竟受到如此"屈辱"。 这场风波的起因是在渡江战役前夕,紫石英号不顾中国方面的警告,大摇大摆地闯入解放军的防区。当解放军向江面鸣炮示警时,紫石英号的指挥官斯金勒不但没有止步,反而命令军舰上的士兵调转炮口,对准岸边的中国军队,并试图强行通过。人民解放军随即对其进行了坚决的炮击反击,斯金勒和副舰长都被炸成重伤,斯金勒几天后因重伤不治身亡。 事件发生后,英国远东舰队先后派出伴侣号、伦敦号和黑天鹅号三艘军舰前往营救,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英方共有数十人死伤。一向自诩为海上霸主的英国人万万没想到,三次救援竟然遭遇三次失败,这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 面对丘吉尔的叫嚣,毛泽东在4月22日发表了《抗议英舰暴行》一文,尖锐地反问道:"丘吉尔先生,你报复什么?"这一问,直指英国方面的蛮横无理。4月24日,《人民日报》又发文强调紫石英号的行为完全是对中国的挑衅。4月30日,解放军更是发表声明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道歉赔偿。 这套组合拳下来,英国方面果然哑了火。丘吉尔之前的航母威胁,不过是想吓倒中国,逼中国先对英国服软。但实际上,二战后实力大减的英国根本承担不起贸然发动战争的代价。更何况,解放军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坚决的立场。 英国人最终被迫低头,大使做出承诺将尽快撤出驻扎在长江水域的英国舰艇。五月,双方开始谈判,虽然英方拒绝道歉和赔偿,但也不敢再有过分要求。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1950年1月,英国竟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这一转变背后,正是英国认识到了新中国的坚定立场和实力,选择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再与新中国为敌。 那是在1949年的春天。当时,12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准备发起渡江战役,将国民党政权赶出中国大陆。 为了避免战火波及外国船只,解放军提前向各国发出通告,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撤出驻扎在长江周边的舰艇。美国、法国等国都照办了,唯独英国置若罔闻,依然让军舰在长江水域巡航。 英国之所以敢如此行事,背后有其历史原因。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英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诸多特权,已经习惯了在中国为所欲为而不受反抗。而在1948年国共关系极度紧张之际,英国趁机向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个荒谬的要求——允许英国军舰在长江南京段至上海段巡航,美其名曰"保护英国侨民安全"。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国民政府竟然同意了这一要求。蒋介石政权当时已是强弩之末,把所有翻盘希望都寄托在英美等列强身上,认为让英国舰艇在长江航行能表明国民政府受到英国保护。 4月20日上午,当大雾散去,解放军炮兵三团的侦查员发现了紫石英号。对这艘闯入敏感水域的英国军舰,解放军先是鸣枪示警。然而,紫石英号上的指挥官斯金勒却无视警告,不仅命令军舰加速前进,还指挥船上炮手将炮口对准了岸边的中国军队,摆出一副挑衅姿态。 解放军见状立即反击。当时参与战斗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后来回忆道:"当英舰已进入我连有效射程之内时,我马上命令测量员测定目标的方位、距离和航速,命令全连各就各位,准备战斗……随着我的命令,第一发炮弹呼啸着飞落在英舰的甲板上。英舰上的水兵立即乱作一团,有的爬上炮位,转动炮筒寻找目标,有的在甲板上乱跑乱窜……" 斯金勒傻眼了。过去他们接触的都是国民党军队,那些军队对外国军舰总是毕恭毕敬,哪见过这种强硬反击?结果紫石英号被炸得千疮百孔,斯金勒和副舰长都被炸成重伤,斯金勒几天后更是一命呜呼。 紫石英号投降后,英国远东舰队又先后派出伴侣号、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前往营救。这三艘军舰火力更为强大,特别是伦敦号,这艘万吨级巡洋舰配备着八门8英寸口径主炮和八门4英寸口径高平两用炮。 然而解放军并不畏惧。面对伴侣号的进攻,解放军使用缴获的美式105毫米炮弹予以反击。在与伦敦号和黑天鹅号的交火中,虽然解放军遭受了约250人的伤亡,但成功逼退了这两艘军舰。英军总计有数十人死伤,三次救援全部失败。

0 阅读:3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