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他出生于一八一三年,广东人,他十六岁到澳门鞋店当学徒,三十二岁回家乡务农并且结婚,孙达成没有土地,一年辛勤劳动只获得微薄的收入,夜晚兼做村里的更夫,一八八零年辞去更夫,八年后去世。 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家里没有土地可耕种。 他的父亲常常靠做短工维持家计。 小小年纪的孙达成每天辛苦劳作。 母亲看到他受苦,忍不住流下眼泪,。 弟弟们逐渐长大,开始能够帮忙分担一些家务。 然而,父亲也依旧没有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一家人甚至常常靠野菜充饥。 孙达成决定离开家乡,去往澳门寻找工作机会。 十六岁那年,他带着希望告别家人。 初到澳门,他在一家鞋铺做学徒。 每天从早到晚忙碌,不仅需要学习技术,还要做杂务,伺候老板和师傅。 尽管如此,孙达成坚持了下来。 32岁时,孙达成接到了父亲的信,要求他回家完婚。 按照古代的习俗,不孝之事莫过于无后。 于是,他决定返回家乡,与一位温柔贤惠的女子结婚。 婚后不久,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 此后,他的妻子陆续为他生下多个孩子,但其中两个孩子因体弱早逝。 生活虽然依旧艰难,但孙达成承包了几亩田地,自耕自种,晚上则为村民打更报时,赚取额外的收入。 虽然村里的富家子弟常常看不起他,但孙达成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 最终,他的长子孙眉改变了家境。 1871年,年仅17岁的孙眉独自远赴南太平洋的火奴鲁鲁寻求生计。 那里盛产檀香木,因而被华人称为“檀香山”。 起初,孙眉在当地的农牧场当雇员,他逐渐积累资本,并最终申请到开垦荒地的许可,开办了畜牧场。 此时,他开始往家里汇钱,孙达成的家庭逐渐摆脱了贫困。 1879年,孙眉决定把年仅13岁的弟弟孙中山接到檀香山,并送进当地的意奥拉尼男子中学,接受西方教育。 孙眉为弟弟支付高昂的学费。 然而,孙中山意外地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尽管孙眉多次劝阻,但无济于事。 于是,孙眉做出决定,让孙中山中止学业,回到家乡。 1883年,孙中山再次来到香港,入读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拔萃书院,继续深造。 这一年年底,他和朋友一起接受了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 1884年,孙中山再次回到檀香山,孙眉将他安排在自己经营的商铺内帮忙。 然而,孙中山对生意毫无兴趣,几乎在不久后便要求返回家乡。 孙眉坚持不允许弟弟离开,甚至拒绝给他回国的路费。 最终,孙中山请求在校老师资助,得到了帮助并成功回到家乡。 此后,孙中山考入香港西医书院,孙眉依然负担了所有学费。 在香港的学习使孙中山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对清朝的统治深感失望。 1894年,孙中山第三次来到檀香山,向大哥介绍了自己对清朝腐朽统治的深刻理解。 檀香山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当地的土王退位,成立了夏威夷共和国,民主思潮在华侨中广泛传播。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 孙眉捐出了200元股份银,并且卖掉了自己的一批奶牛,为革命捐款。 他的慷慨之举激励了许多华侨。 随着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继续策划反清起义,并在1895年发动了广州起义,但由于准备不足,这次起义未能成功。 1896年,孙中山第四次到访檀香山,向孙眉述说起义失败的经过。 孙眉给予弟弟安慰,建议他继续努力,听取了大哥的建议,孙中山决定转赴美国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此后,他在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与经济状况。 1903年,孙中山再次到达檀香山,发起创立中华革命军,募集革命经费。 尽管此时孙眉的收入因夏威夷政府新出台的政策大幅下降,但他依然捐出了大量财富。 然而,孙眉为革命事业倾尽家产,最终导致家庭经济困境。 在1904年,夏威夷政府与当地侨民就租地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法律斗争,孙眉不幸败诉,失去了土地。 接着,孙眉一家举家迁往香港。 1909年,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在孙眉的参与下成立。 由于孙中山被清政府通缉,无法亲自行事,孙眉代为签发同盟会的任命状,并担任副支部长一职。 在1910年,孙眉赴马来西亚槟榔屿,参加了由孙中山和黄兴召集的秘密会议,商讨如何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随后的几年里,孙眉一直积极筹备起义。 1911年,孙眉再次迁居香港,设立了革命根据地,并继续联系各地反清力量。 然而,这些活动很快引起了港英当局的关注,迫使他迁往广州湾。 他化名“黄镇东”,并以“三泰利”商行为秘密联络点,为革命事业奔走。 参考文献:[1]申奥.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意蕴[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1):17-21
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他出生于一八一三年,广东人,他十六岁到澳门鞋店当学徒,三十二
陌上伊人笑
2025-04-23 21:48:1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