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0月,1万名中国军人在中巴边境集结,他们脱掉军装换上最普通的衣服之后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23 22:14:28

1968年10月,1万名中国军人在中巴边境集结,他们脱掉军装换上最普通的衣服之后便秘密进入了巴基斯坦。而在此之前,他们竟然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材!他们此去究竟是要执行什么任务呢? "是...是棺材!"1968年,中巴边境线红其拉甫山口出现了一幕令人诧异的场景。一万多名中国年轻军人身着便装刚刚踏入巴基斯坦境内,便看到道路两旁摆放着一排排黑漆漆的、未上色的新棺材。这些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的官兵们面面相觑,不禁感到一丝不安。 黄海滨作为其中一员,在日记中写道:"原来道路上密密麻麻的棺材是为筑路工准备的,也就是为我们准备的。"此刻,巴基斯坦代表含着热泪向中国官兵解释,这些棺材是为可能在修路过程中牺牲的战士们预先准备的,是巴方表达关怀的方式。 这批官兵的任务,并非作战,而是执行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修建喀喇昆仑公路。 回溯到1965年,印巴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巴基斯坦深感国际援助的重要性。而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同样紧张,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中,中国军队仅用短短时间就粉碎了印度在边界上的三道防线。这让巴基斯坦意识到,中国是值得拉拢的强大盟友。于是,两国开始建立战略同盟关系。 在援助物资运输过程中,两国发现了一个现实问题——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脉阻隔了两国陆地联系。于是,一个宏伟计划应运而生。1966年3月18日,中巴双方签订了《关于修筑中巴公路的协议》,决定共同建设全长1032公里的喀喇昆仑公路,其中中国境内416公里,巴基斯坦境内616公里。 对巴基斯坦而言,这条路是"生命线";对中国而言,这是通往阿拉伯海的陆上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军事意义。 然而,这条公路要穿越世界上最险峻的山脉之一。喀喇昆仑地区分布着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以及100多座超过7000米的高峰,地质环境极其复杂。整个公路线路分布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破碎地带上,常年面临雪崩、塌方和落石等自然灾害威胁。 中国段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承担施工任务。1966年至1968年,3000多名官兵经过艰苦努力,付出了47名战友生命的代价,终于完成了中国境内416公里的路段。 1968年5月6日,中巴双方正式商定由中国派出筑路人员,帮助巴方修建红其拉甫到巴境内帕苏约140公里的筑路工程。这项任务交给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负责。中国政府还无偿支援巴基斯坦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购买机械、油料、工具和器材。 这支一万多人的部队脱下军装,身着便装,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印度和美国的干扰,防止国际误解。毕竟当时上万名解放军集体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如果不换上便装,容易被其他国家误认为中国要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行动。 官兵们所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他们驻扎在海拔高达4700米的狭窄山谷中,空气稀薄,气候恶劣,水烧不开,饭做不熟。高山反应让大部分人吃不下饭,喝不下水,喘不过气,呕吐心跳,鼻孔出血,甚至有人昏迷。在山下能扛100多斤的壮小伙,在山上连10斤也提不动。他们一年四季都吃罐头,根本无法获得新鲜蔬菜。 1969年7月1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危机。红其拉甫河从几十米宽猛涨到200多米,加上暴雨引发的泥石流,1500人规模的施工队被困,其中一个270人的施工中队被困在一处三面都是河水的绝壁下。所剩粮食也被冲走,情况危急万分。幸亏中队长发现测水用的铅丝仍然连接两岸,两名战士顺着铅丝游到对岸,牵过一条钢缆,才使大家逃出生天。 在人称"鬼门关"的水布朗沟,一场10级大风把山上近3吨重的巨石吹下山沟,当场砸死1人,砸伤3人。开山炸石过程中,哑炮更是威胁着每一位战士的生命。第三师四十二团的七中队副指导员齐大林,正准备处理一个哑炮,团里却通知他被提升为指导员,让他赶快回团部接受任命。但他坚持先排除隐患,不料哑炮突然爆炸,当场牺牲。 经过两年艰苦奋战,第三师官兵们终于在1970年完成了红其拉甫到帕苏的140公里线路。然而,巴方的其余路段进展缓慢。1970年9月,中国决定继续向南修建哈利·希格段。1972年3月,巴方再次请求中国帮助修建哈利·希格至塔科特段。1973年6月,双方签署协定,中国将派出9000名施工人员赴巴筑路。 这次延续任务对官兵们是个考验。许多人已经数年未回国,思乡情切。一些战士的未婚妻千里迢迢赶到部队,举行简朴的婚礼后,丈夫便远赴异国,面对生死未卜的险阻。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霞光破雾法无边

霞光破雾法无边

超级酷 仅三天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