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思想十分超前,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自己就有8个孩子,还

戴梦维沐沐 2025-04-23 22:55:56

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思想十分超前,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自己就有8个孩子,还有一妻一妾两个女人。他要求别人少生孩子,为什么自己做不到呢? 在2025年的今天,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挑战。曾经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如今已被印度超越。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让许多人开始反思过去的人口政策。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国家不断推出鼓励生育的各种政策——从"二胎"到"三胎",但效果始终不如人意。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历史人物被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马寅初,这位被称为中国"计划生育之父"的学者。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回到1957年。那一年,87岁高龄的马寅初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最终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位。令人唏嘘的是,他的罪名竟然是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在当时"多子多福"的社会环境下,马寅初的观点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更讽刺的是,批评者们抓住了马寅初自身的"矛盾"——这位提倡少生优育的学者,自己却有一妻一妾,生育了八个孩子。人们质疑:一个自己都做不到的人,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节制生育?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马寅初被各种批评包围的日子里,他曾经有过比这更危险的境遇。1947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尽管面临着"马寅初敢去演讲,就干掉他"的公开威胁,他仍然毅然前往南京演讲,揭露内战真相。在学校小礼堂演讲时,即使发现场内有特务,这位老人也从容不迫地表示:"即便有枪瞄准我的胸膛,我还是会选择站在讲台上,反对国民党的贪污腐化、独裁专制。"这样的勇气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马寅初的勇气与远见并非偶然。他的学术背景极为丰厚——1914年获得经济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担任要职,1949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951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正是这样一位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看到了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危机——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开始威胁国家的发展。在《新人口论》中,马寅初提出了一个当时看来极为"离经叛道"的观点:一个家庭并非孩子越多越好,反而应该减少生育孩子,将有限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到一两个孩子身上,帮助他们成才,这样反而更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马寅初生于1882年的浙江,那是一个迥异于今天的时代。要理解他为何会同时拥有八个孩子又提倡计划生育,我们必须置身于那个年代去看待这个问题。 在马寅初的青年时期,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他接受了西方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双博士学位,但骨子里仍保留着传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正如许多时代的过渡人物一样,马寅初的思想既有前卫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 马寅初与原配妻子的婚姻生活本是和睦幸福的。他们生儿育女,家庭美满。然而命运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们的儿子不幸病逝。对当时的中国家庭而言,尤其是对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来说,无子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马寅初的妻子因年龄已大而无法再生育,她内心的自责与日俱增。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为了家族的延续,妻子开始劝说马寅初纳妾。起初,马寅初是不同意的,但看着妻子日渐消瘦,为了安抚她的情绪,最终同意了纳妾。这位小妾年仅十三岁,是马寅初女儿的同学,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不算特别的事情。 事实上,在马寅初纳妾生子的那个年代,中国还处于一个鼓励生育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借鉴苏联的做法,大力提倡"多生多育"。刚刚经历过战争的中国,急需恢复人口,增加劳动力。那时,一家人生六七个孩子是很普遍的现象,人们甚至以为生得多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迅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到了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口暴增了4600多万。1973年的人口普查更是显示,中国人口已经突破9亿大关。 正是在看到这些惊人数据后,马寅初的观点才逐渐形成。他通过人口理论和人口普查数据,预见到了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的问题——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矛盾加剧。因此,当他在50年代中期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时,已经是在自己生育子女多年之后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马寅初的观点得到了证实。专家估算,如果中国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到80年代后的三十年内,人口将达到惊人的18亿。这将给国家资源分配和就业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压力。对比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人口政策的结果。1947年建国之初,印度在钢铁、原油、工业、铁路等方面都优于中国,国际社会普遍看好印度的发展前景。然而,缺乏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导致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0 阅读:1
戴梦维沐沐

戴梦维沐沐

戴梦维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