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改了个寂寞,文理分科又回来了

2025 年 4 月 22 日,一则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据说,新高考改革似乎让文理分科有了“重回江湖”的迹象。这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毕竟当初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老传统”,如今怎么又“回归”了呢?别急,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事情还得从河南省说起。据河南省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的副校长郑刚介绍,该校今年将有 2000 多名高三学生参加河南省首届新高考。河南采用的是“3+1+2”模式,即除了语数外 3 门之外,学生在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二选一,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 4 门中自主选择 2 门。听起来是不是很复杂?不过,郑刚表示,学生的选择其实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和“史政地”四种组合。换句话说,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传统的文理分科组合。 这背后的原因可不少。2014 年国内开启高考综合改革,2021 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并于 2024 年正式实施。《指引》明确多数理工农医类专业需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才能具备报考资格。这就意味着,如果学生想报考理工农医类专业,就必须选择“物化双选”。这可难倒了不少学生,尤其是那些对化学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不过,郑刚表示,该校作为一所传统理科强校,学生受到政策引导,选择最多的还是“物化生”“政史地”这种传统文理分科组合。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个例。目前,全国已有 29 个省份全面实施新高考,新疆、西藏也在去年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中,正式开始实施新高考。多地的实践表明,学生的选科组合正在“回归”文理分科。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理分科真的“卷土重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凤表示,新高考改革给了学生选择权,但选什么成为新的问题。《指引》的出台,正是为了把学生兴趣、高校专业、国家需求三者统一。 学生为什么会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文理分科组合呢?王新凤介绍,在《指引》的引导下,选择物理和化学的学生,主要出于报考专业范围更广、就业前景更好等实用考量;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这四门中,兴趣和学科优势成为更主要的选择依据。换句话说,学生们在选科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还要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毕竟,谁不想找个好工作呢? 不同地区的学校在选科上呈现出不小的差异性。比如,在广东省,有学生因为不擅长物理,而选择了历史、生物和地理三科。而在辽宁省,一些普通中学则会引导学生选择地理、政治等高分段学生较少选择的科目,以提升排名。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难道学生们都成了“分数机器”了吗? 这也与新高考实行等级赋分有关。实行“3+1+2”模式的省份,2 科“再选科目”将等级赋分。也就是说,考生的最终得分不仅取决于自身水平,还与同一选科群体中的竞争对手相关。这就导致一些普通高中的学生回避与示范高中的学生直接竞争,选择相对“冷门”的科目。 师资也是影响学生选科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高考模式下,要求高中实施走班教学,即学生不再有固定班级,而是根据自身的选科组合流动到不同教室上课。这对于学校的师资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学校为了方便管理,会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师资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科。这就导致了学生的选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虽然新高考改革让学生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但选科的复杂性也让学生们感到有些困惑。不过,大家也别太担心,毕竟改革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会逐渐适应这种新的选科模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对于那些还在纠结选科的学生们,不妨多听听老师和家长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0 阅读:0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真相、道德、科学在流量面前一钱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