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三年,“翠玉白菜”首次亮相台北故宫博物院时便发生了“可怕”的一幕。游客无意间发现上面爬着的蝈蝈的触角竟断了一只,于是纷纷指责院方保管失当! 200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搞了个大动静,把镇馆之宝“翠玉白菜”拉出来遛遛弯,让大家伙儿开开眼。这颗用缅甸翡翠雕琢的宝贝,不光长得清白高洁,还满满当当装了一肚子咱们中华文化的老底儿。“玉不琢,不成器”,这话简直就是为它量身定做的。 展览一开场,人们跟不要钱似的往里挤,就想瞅瞅这活灵活现的艺术品到底长啥样。结果,大伙儿正瞪大眼睛瞧着呢,突然有人扯着嗓子喊:“快看,那蝈蝈触角少了一截!”这一嗓子,展厅里立马炸了锅,指责声跟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都说博物院没看好宝贝。博物院一看这架势,赶紧手忙脚乱地翻箱倒柜,找出一张1996年的老照片,说触角早断了,不关他们的事儿。可就算这样,这触角啥时候、咋断的,还是成了个谜。有人琢磨着,说不定清朝时候就受伤了;也有人嘀咕,迁到台湾的路上是不是出了啥岔子。但不管咋说,这点小瑕疵根本挡不住“翠玉白菜”的光彩,它还是一如既往地美得让人心动。这玩意儿,原本是光绪那会的妃子瑾妃嫁妆里头的一件宝贝,由一个手艺杠杠的玉匠精雕细琢出来的。你瞅瞅,灰白玉做的白菜帮子,透亮得跟水晶似的,碧玉雕的菜叶子,纹路细得跟头发丝儿一样,就连那刚长出来的白菜毛刺儿都看得一清二楚。俩红褐色的蝈蝈趴在叶尖上,意思就是希望瑾妃多生娃多享福,这都是她家里人给她婚姻生活送上的美好祝福。 不过呢,这文物命途多舛,跟坐过山车似的:一开始在瑾妃的永和宫待着,后来冯玉祥把皇室给撵走了,抗战那会儿又颠沛流离地被各种收藏,最后跟着国民政府跑到台湾去了,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现在,这“翠玉白菜”虽说有点小瑕疵,但 still 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它不光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也是咱们民族记忆的一块拼图。盼着有一天,两岸的文化血脉能再次接通,让这国宝回家,也让更多人见识见识它的风采。
二〇〇三年,“翠玉白菜”首次亮相台北故宫博物院时便发生了“可怕”的一幕。游客无意
怀旧空吟闻笛赋呢
2025-04-24 02:21:59
0
阅读:16